□ 马晓珊
近日,听一干部自我调侃为“替会专员”,单位大会小会都派自己去。实际工作中出于工作需要,偶有替会的情况,但有部分领导干部常因时间冲突或不想开会,让替会成了日常。笔者认为,一系列的替会链条,一方面折射出领导干部作风上的自我松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领导干部的颇多无奈。
替会,如果只是偶尔为之,尚可理解,但若成为经常就该反思。真正该参会的人不到场,可能会导致会议精神的领会和传达出现偏差,还会滋生出新的形式主义,令会议的效果大打折扣。随意安排替会,还会打乱基层干部原定的工作计划,挤占从事具体业务的时间,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给替会干部造成额外的心理和身体负担。有的会之所以能替,其中有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自身作风散漫的因素,也有会议纪律执行不严、会议质量不高、会议太多太繁等原因。
要遏制替会风气,需得标本兼治,既做到无人能替,又实现无会可替。严肃会议纪律,改进干部作风是治标。大力精简会议,只开必要的会,必要的会高质量的开才是治本之策。过去几年来,中央明确要求精文简会,为基层减负,但还需谨防文山会海反弹回潮。各级开展考核检查要探索创新方式,不以开会频次、会议规模、会议规格等作为评价一地对工作重视程度的指标。各地要遵循中央有关要求,仔细对往年的会议召开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必要程度编号分类,能不开的会不开,能书面传达的尽量以书面传达,必要的能合并召开的一起开,全面提高会议质量,促使领导干部参会不仅人到更做到心至,有力有序推进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