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头条

逆风飞翔 刘洪机组背后的故事

□ 本报记者 罗帮义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7/21 09:22





① 2021年5月10日,刘洪机组在火场作业。

② 2020年1月10日,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圆满完成云南省2020年度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联合实战演练任务。

③ 2021年3月3日,昆明航空救援支队联合云南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开展航空实战投送。

④ 2021年4月30日,大理宾川森林火灾直升机进行洒水作业。

“铁鹰折翼坠洱海,红心向党映苍山。”2021年5月10日,在大理市湾桥镇湾桥村大沙坝山森林火灾清理火场增湿作业中,刘洪机组所驾驶的直升机在取水作业时,突发特情,飞行状态大幅改变,经全力处置未能脱险,坠入洱海,刘洪、李凯涛、刘超、孙中杰4名同志不幸牺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在竭尽全力操控飞行。这是他们最后的忠诚,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5月12日,应急管理部政治部批准4位同志为烈士。

7月7日,记者走进4位烈士生前所工作战斗过的“昆明航空救援支队”——


刘洪,男,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威远人,1981年9月出生,2000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12月入党,2004年6月毕业于陆军航空兵学院航空飞行与指挥专业,生前系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副支队长,一级飞行员,三级指挥长消防救援衔。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

吃苦耐劳的昆航“创业者”

2018年4月,刘洪受命到江西景德镇开展试飞工作,试飞工作可以说是直升机出厂后的又一次“再生产”,发动机各部位的调校,动力系统的磨合,都是非常严谨的一套工序,刘洪带领几个飞行员在景德镇一住就是几个月,一架一架的交替试飞,与厂家合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直到7月,他们的试飞工作才完成。

试飞结束后,7月底刘洪带领机组从景德镇转场,由于七八月西南片区进入雨水季节,天气一直不好,转场到贵州凯里后待了半个月,直到8月15日才回到昆明。

飞机到位后,2019年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开始执行航空灭火救援任务,那一年打了四场火。那几场火,可以说是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在西南高原实施直升机洒水作业经验的积累,也是灭火作战规律,实践探索了解把握认识的开始。刘洪和他的队员们从火场执行任务,到后期开展的训练内容的调整,训练理念、要求的变化,都是从那几场火开始的。

救援支队战友查志宏说:“刘洪很爱琢磨,也很爱学习,对发动机功率,起飞重量等方面掌握的知识很全,跟他搭档这些年,在高原上一起执行了几次任务,我们几个飞行员很多理念、很多意识,都是从他那得到的,应该说,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宝贵的财富。”这几年里,刘洪时常以教员的身份,对支队的几名年轻飞行员进行传帮带,他以蓝天为黑板,以跑道为粉笔,将时间默默播撒在每一位飞行员身上。

父母眼里的优秀儿子

由于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残疾行动不便,幼小的刘洪早早地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小时候的刘洪时常陪着母亲去集市买米,帮着妈妈从集市上背回一袋袋大米。另外,父亲大小便失禁,自己都不知道,大小便顺着裤脚流出,刘洪因为常常跟在父亲的轮椅后面,只要看见了就默默地将父亲的裤子和腿擦干净,然后带着父亲回家,和母亲一起帮父亲清洗、换裤子。父亲躺在床上哭了,刘洪却安慰父亲说:“爸爸,别担心,裤子换了就好了。”

刘洪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从小就立下志向,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自己的努力和父母的支持下,2000年8月刘洪通过招飞,考入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学员。

李凯涛,男,汉族,河北永年人,1988年4月出生,2007年9月入伍,2008年12月入党,2011年毕业于陆军航空兵学院飞行与指挥专业,生前系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飞行大队一中队二级飞行员,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

战友印象中的李凯涛

救援支队战友郭胜回忆说:李凯涛给他的第一点印象,是一个特别爱钻研、爱学习的人,大家都知道,飞行手册里直升机特情处置写的特别繁琐,一个特情处置多的上百条,但是飞行中特殊情况处置的时间往往只有短短的数秒钟。2012年在大兴安岭驻防的时候,郭胜和凯涛一个机组,刚好也住一个房间,在一次业务学习时,凯涛提出飞行手册里特情处置的内容太繁琐了,能不能把处置的重点内容,结合飞行实际,提炼出来,便于飞行员记忆和实际飞行中的运用。例如直升机发动机失火特情,故障判断就总结为“看、闻、听”,处置就总结为“五关一按”,短短几个字,就把这个特情的判断和处置的重点提炼了出来,之后凯涛又利用业余时间,把其他各类特情处置的原则和要点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在飞行员中进行普及学习。

给郭胜的第二点印象,对自己严要求、飞行技术精湛。在飞行行业里,李凯涛的飞行天赋并不高,在他刚入队的不久,有一次飞行训练,李凯涛因为个人原因判断错误,认错了地标点,导致后续的飞行时间、速度等飞行数据都不对,晚了几分钟到达目的地,当时飞行教员就狠狠批评了他,但是这次批评却成了助推他成长的内燃剂。自此,不管是吃饭、还是休息,总能看到李凯涛手里拿着笔和本,走到哪带到哪,写写画画,生怕忘了飞行训练中的哪个细节,在房间也总是拿着一本厚厚的空中领航学书籍认真地研究,他与其他飞行员谈论最多的也是飞行。李凯涛就是这么一个对自身严格要求,能俯下身子认真研究,虚心请教的人。

刘超,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敦化人,1985年5月出生,2008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2008年6月入党,生前系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机务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空中机械师,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九级,专业技术三级指挥长消防救援衔。曾荣立三等功1次。

让人信服的中队干部

在采访救援支队战友李江时得知,刘超作为空中机械师,经常白天上外场直升机库干工作,夜里到质控室加班填写履历文件,今年301号直升机面临到期的工作很多,他工作很认真,每件事都要和队友反复确认后才填写,先用铅笔填一次,没问题后再用中性笔再填一次,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态度,让队友觉得跟着超哥工作很安心也很放心。

在大庆的时候,刘超当二中队副中队长,中队的热水管经常出问题,一直得不到处理,刘超便积极协调支队后勤科做好维修工作。一开始孙中杰和刘超都在二中队,后来由于工作调整分到了不同的中队,一个分到了一中队一个留在二中队,有次大队自行组织干部测评,他们两个依然分别获得两个中队的最高票。

作为空中机械师,刘超要求专业技能精湛,而作为中队长,他在人员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能很好地协调好专业和管理之间的矛盾,不仅专业工作做得很出色,生活中还能处处关心中队每个人,所以中队全体指战员都很信服他。

孙中杰,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临漳人,1982年11月出生,2006年8月毕业于陆军航空兵学院直升机与发动机工程专业,2007年9月入党,生前系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机务大队一中队空中机械师,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九级,专业技术三级指挥长消防救援衔。曾荣立三等功2次。

外场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机务大队指战员形容孙中杰是“老黄牛”。因为他踏实肯干,每一次在外场工作,他总是最后一个收班。也有的人觉得这头“老黄牛”太“耿”。有的人不愿意跟他,跟他感觉比较辛苦,别人都收班了他还有干不完的活。大家道出了缘由:孙中杰对每一次检查工作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零件、小问题,以至于每一次收班,他们组都是最后回的中队。

孙中杰不仅严格要求他的组员,更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组遇到不懂不会的,他总是现场就教我们如何去弄,再弄不懂就带领我们晚上一起学习钻研共同探讨,遇到我们出差错他总是直接提出来,他常对我们说,对待机务工作不能马虎,不能一带而过,即使是最细小的问题都是对飞行员和空中机械师的不负责任。我们都非常愿意跟着他一起干,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像我这种刚刚加入机务大队的消防员。”机务大队消防员商津民说。

还等着你叫我归队呢

机务大队消防员吴琼流着泪告诉记者:“孙中杰的性格特别亲和,也是中队的老大哥,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5月8日,我从广西转场回来,直升机落地后我去机库,看见孙中杰正在带教机务学兵。今年靠前驻防和防火灭火任务重,机务学兵的带教一直是他负责。看见我回来,孙中杰上来就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阿琼回来了,这都半年没见了’。从昆明转场到大理前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在篮球馆打球,孙中杰的中投简直无敌了,根本看不出是快40的人,还跟20几岁小伙子一样。”

任务转场当天吴琼去街上购物,想着第二天就能休假了,给家里亲人买点东西,都大半年没回家了。刚到街上,孙中杰电话就过来了:“吴琼,有任务抓紧归队,大理着火了。”吴琼没想到,这是孙中杰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本版图片由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