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国内

云南的“绿色作为”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0/15 09:57

□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吉哲鹏 赵珮然

这里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呵护共有家园

滇金丝猴被称为“雪山精灵”,在“三江并流”腹地的高山密林中“安居”。1985年底,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程师钟泰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一道开展野外调查,见到了滇金丝猴。钟泰说,滇金丝猴长着一张像人的脸,红色大嘴唇很特别,因种群稀少,避居雪山深处,寻常难能一见。

白马雪山脚下,69岁的护猴员余建华说,附近村民曾以打猎、伐木为生,猴子栖息环境受影响,猴群数量减少。为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探索“社区共管”模式,将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相结合,促进滇金丝猴种群恢复性增长。“保护区建设之初,种群数量不足500只。”钟泰说,分布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目前达2300余只。

云南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一大批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及其栖息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介绍,自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362处。在这些自然保护地内,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村民逐渐加入保护生态的队伍,保护共有的家园。”余建华说,很多村庄附近就是滇金丝猴分布的区域,猴子现在不那么怕人了,有时不到50米都能看到。

保护自然生态

近期,云南野象北巡,并在人工引导下平安南归,引发全球广泛关注。象群一路游走,中国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管护,护象行动得到世界肯定。云南拯救濒危物种亚洲象的故事也温暖全球,引发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近年来,云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马永福说。

云南率先制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

亚洲象、滇金丝猴等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明星物种,华盖木等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天喜介绍,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增至300头左右,滇金丝猴由1400只增至3300只以上,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至1300只左右。

野外已经灭绝的富民枳,在原分布地得到有效回归重建;巧家五针松、滇桐等15种迁地保护的植株已正常开花结实……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聚焦立法保障、协同发力、自主创新推动云南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王卫斌说,2005年,云南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2010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明确了62个野生植物和50个野生动物物种优先保护对象,“十三五”期间,实施120多个保护项目。

守住绿水青山

香格里拉市63岁的村民茸比的家所在地平均海拔近3500米,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以前,砍树、打猎成为群众的日常。几年前,为保护生态,当地实行社区反哺政策,茸比和村民成了受益者。“一年领的补助和反哺钱数万元,环境没保护好,这钱就没了。”茸比说,保护好绿水青山,真的就有金山银山。

茸比的身份转变是云岭大地谱写绿色生态发展答卷的缩影。

在元阳哈尼梯田,哈尼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扶贫,全省从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8.3万人,带动逾78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十三五”期间,大理州累计投入329.8亿元治理洱海;拆除环湖1806户生态搬迁户的房屋,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

不只洱海,云南各地为保护生态环境积极作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新华社昆明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