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围绕中心关注民生  委员提案得到认真办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2/14 09:55

苍山覆雪美不胜收。(摄于2月7日)   [本报记者 赵子忠 摄]

两会期间,本报进行全媒体直播。欢迎扫二维码关注。

洱海落日。(摄于2019年12月24日)   [本报记者 赵子忠 摄]

编者按 州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以来,政协委员认真行使民主监督权力,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和民意支撑。2021年,州政府共承办州政协提案299件、占立案提案总数328件的91.2%,其中:经济建设类115件、占38.5%,文化建设类21件、占7%,社会建设类109件、占36.5%,生态文明建设类36件、占12%,政治建设类18件、占6%。

州政府高度重视,把提案作为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把认真办理提案作为密切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目前,由9个县市、31个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299件提案全部办复完毕,办复率为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在州政府督查室的大力支持下,本报选择部分提案及答复进行摘登。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

〇 张金勇、赵茂盛委员提出“关于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的提案

州卫生健康委员会答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组成。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现行编制体制下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质管理,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责,为社区群众提供基本卫生及诊疗服务。

截至2020年,全州共有106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人数2921人。从业卫生技术人员3887人,执业(助理)医师1462人,执业医师885人。

一、加强对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培养

除了县乡两级安排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外,从2014年起,州级财政按照人均补助400元的标准,每年安排村医培训经费75万元,由州卫生健康委委托大理护理职业学院对全州乡村医生进行免费的、系统的培训。2020年末,已完成全州乡村医生全脱产集中轮训。

从2017年开始,我州实施了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依托大理卫校,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农村生源为主的3年制免费医学生培养,学生毕业后要到村卫生室工作满10年,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短缺问题,截至2020年实际招生291人。

二、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按照《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持续加大对执业医生的转岗培训力度和加注全科医生注册(加注)力度。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州共注册全科医生1317人(含加注),为基层输送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奠定了分级诊疗的人才基础,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

以大理州人民医院、祥云县人民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从2011年至今共培养392人。订单定向培养,2020年共培养16人。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州全科医生5万比1的配置。

民族文化助推大理旅游发展

〇 民建大理州委提出“关于民族文化与大理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

州文化和旅游局答复:

大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理的根脉和特色,是大理各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文化旅游产业是大理州的支柱产业。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以单项保护为主逐渐过渡到全面整体保护阶段。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人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遗产的可见度明显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彰显,社会参与非遗保护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升,非遗在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走出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特色之路。

一、“政府主导”效能显著,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建章立制保护力度增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大理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的出台,使保护实验区建设和非遗保护有章可循,科学规范。2018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明确要求“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资金投入持续增加,为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保护机构不断健全,专业保护力量增强。全州现已成立13个非遗保护机构,其中州级1个、县级12个。2013年,成立了大理州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非遗保护和保护实验区建设实践工作。

二、遗产丰富,充满活力,传承核心力量显著增强,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保护实验区内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57项、州级197项、县(市)级447项,国家级项目总数位居云南省第一。

四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已有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48人,其中国家级12人、省级134人、州级248人、县(市)级1954人。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年轻一代代表性传承人明显增多,后继人才储备充足。

三、氛围浓厚,社会广泛参与,传承、传播活动丰富多彩

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展览、展演等各类传承、传播活动两百多场,培训上万人次,覆盖保护实验区内12个县(市)。积极动员和选派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研修研习培训。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目前已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分布在保护实验区内12个县(市)。2020年,大理州的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非遗进社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宣传渠道不断拓宽,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日渐浓郁。充分利用大理本地和省内外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推出了形式多样的非遗专题内容。

四、非遗保护基础工作扎实,与多行业有效衔接,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民众受益

保护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下设3个基地),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7个综合传习中心、184个传习所和传习点、5个非遗馆,构建起工作站、传习中心、传习所、传习点、非遗馆分级的传承设施体系。

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扎实推进。完成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作和26个省级非遗项目和两百多名国家级、省、州代表性传承人的视频资料拍摄。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大理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成上线。

非遗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萃编》《大理州民族文化资源普查报告》《大理三月街》《大理白族服饰》《白族民居彩绘》等非遗研究成果公开出版。《匠心大理》宣传片公开发行推送。白剧、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剑川白曲、白族大本曲等音像制品纷纷发行,种类多、内容丰富。

振兴传统工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2017年11月,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在全国支持设立的15工作站之一。全州建成12个非遗工坊,“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蓝续”扎染、剑川黑陶等成为大理知名的非遗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剑川木雕、永平龙竹酒制作等不仅带动就业,也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规划建设大理非遗旅游线路,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彝族打歌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项目,丰富了文化旅游内涵。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活动生机勃勃,“非遗+旅游”打开了大理旅游的新方式。

加快推进全州数字乡村建设

〇 致公党大理州委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全州数字乡村建设”的提案

州农业农村局答复:

一、多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G网络覆盖率大幅提高,5G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制定出台了《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营造良好的5G建设氛围,截至目前已建成并开通了12县市25个乡镇204个行政村(社区)的5G基站信号覆盖,预计到2023年全州5G基站数量达13000个。在“十四五”期间,结合州、县政府年度工作,加快农村通信基础网络的建设覆盖、网络质量提升,有效保障数字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能力。

二、“引培结合”共育乡村人才

立足地方产业优势,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乡村风貌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电商人才等专题培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重点完善人才工作的“引育留”机制。打造人才发展全链条工作体系,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探索使用人才培养的产业化运作方式。采取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将数字化高端人才留在本地、用在本地,协同带动本地人才培养。

同时,建立大理州数字乡村发展咨询专家库,做好数据平台专家库的运营管理和维护工作。

三、稳步推进重点应用加速乡村数字化转型

筹建全州农业农村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

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归集整合。统一建设大理州苍洱云平台及数据中枢,通过统一管理云平台,实现跨州、跨区县数据纵向贯通,州级各委办局横向打通,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管理规范及评价体系。

加速推进数字乡村应用工程建设。依托大理州大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支持,加速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组织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四、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互联网+基层党组织建设”嵌入乡村治理。建立基层党组织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建立健全网上服务型党组织,通过网上党务公开,促进群众监督基层党组织,促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值得群众信赖的“伙伴”。

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嵌入乡村治理。建立城乡公共服务的融合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协同机制,建立乡村电子政务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增强乡村脆弱群体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发挥大数据优势,促进服务供需两端的精准匹配,加强公共服务的质量保障。

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新时代乡村善治体系。一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村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等,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将公益律师、调解员、村民三者整合到平台上,引导村民在网上化解矛盾;三是巧用数字化平台,收集乡村好人好事,建立健全道德先进事迹数据库,树立道德标杆,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德治。

规范共享单车管理

〇 民革大理州委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共享单车管理”的提案

州交通运输局答复:

大理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把共享单车的管理经营权授权予大理市城市更新置业有限公司。运营商与更新置业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共享单车运营项目。

目前,大理市市本级运营共享单车企业分别为哈啰(进入时间为2019年)、美团(进入时间为2017年)两家,现分别投放共享单车1000辆。

为规范共享单车运营服务管理,引导市民文明使用共享单车,构建绿色低碳出行体系,大理市建立科学投放调控体系。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出台《大理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对全市共享单车运营服务管理做到有据可循,促进共享单车规范化运营。根据综合评估,确定投放数量与比例,对投放数量进行严格管控,实行登记备案制,落实上牌制度。

强化运营服务管理秩序。制定完善《大理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标准,规范企业运营服务管理标准,组建专业运营维护团队,合理配置运维人员。建立电子驾照、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保障手段,依法合规采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实行免押金方式提供共享单车租赁服务并为用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明确禁停和设置电子围栏区域。

建立约谈机制。在政府部门监管运营企业的过程中,开展不定期约谈,对运营企业突出的问题提出要求并限期整改。形成企业运营服务管理倒逼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鼓励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团体、志愿者参与共享单车的维护管理,形成“共享共治”的良好社会格局。

本版文字由记者苏云慧、马丽芳整理

相关资料由州政府督查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