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弥渡县红岩镇有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一对乡村电影放映员夫妻相互扶携,40年一起走村串寨为村民放电影。丈夫离世后,妻子继续“接棒”入村放电影,把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和精神文化食粮送到村民家门口。
□ 特约记者 李武华 通讯员 周志文/图
“各位村民,注意听一下广播,今天晚上8点在村里的活动场所放广场电影,很好看,欢迎大家来观看!” 4月8日晚7点,弥渡县红岩镇赤水村委会安乐村的广播响起。此时,今年54岁的乡村电影放映员李玉华驾驶着满载电影放映设备的电力三轮车已经来到安乐村的村组活动场所,开始了电影放映前各项工作的忙碌:架设电源、悬挂荧幕、摆放机器、安排凳子.......
晚上8点,《浴血广昌》抗日战争影片准时放映。村里老老少少近百人围坐在荧幕前,沉浸在影片中,乡村和谐之风拂面而来。
“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电影,村里人在一起热热闹闹,感觉更亲了些。”今年66岁的杨树芹嘴里说着话,眼睛却一直舍不得离开电影荧幕,生怕错过精彩片段。
村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电影的时候,放映员李玉华静静地守在放映机旁,似乎也在守着丈夫茶应明的遗愿。像这样的乡村广场电影,她每个月要在红岩镇放映12场。
李玉华逝去的丈夫茶应明在红岩镇曾是个“名人”,生前40年来一直在红岩放映电影。他从1980年开始走村串寨放映电影,为丰富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电影行业经历了多少变革,茶应明农村电影放映员的身份一直没变。2015年茶应明患病,生病期间仍坚持每月到村里放电影。与病魔抗争了5年后,他最终还是告别了热爱的放映工作。40年来,他和妻子李玉华播放电影4000多部,观众达100余万人次。
“他放电影很认真负责,荧幕挂不正一点都不行。每次和他去村里放电影,回家都已经是深夜,但两个人一路上有说有笑,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幸福。”回忆起和丈夫一起放电影的场景,李玉华泪流满面。
“当时,他跟我说‘假如你愿意的话,我走后,你就接着去放电影吧。放电影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也能让自己过得更充实些。’”李玉华告诉记者,为了丈夫的遗愿,她决定接下丈夫的放映机,继续到农村放电影。子女刚开始都不同意,一方面怕她触景伤情,另一方面觉得她一个人不安全。但她一再坚持,子女最后也就同意了,有空闲时还帮着她一起去放电影。
“开始确实相当难过,觉得总能看见他。一些地方,我和他去过多次,好几场电影我都是哭着放完。”李玉华说,只要人们还需要,自己身体情况还允许,她就会遵照丈夫遗愿把农村电影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