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13年,通过中药材种植成为致富带头人的杨吉昆当上了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自此,他怀揣着为家乡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共产党员的务实与担当,用8年多的辛勤汗水和真心付出,着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起改变了福和村的贫困面貌,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 通讯员 赵春荣 赵喜杏
“您的疫苗第三针还没有打,到时间了,就继续把它打了吧。”3月30日,杨吉昆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到78岁的罗介美老人家中走访,叮嘱老人按时接种新冠疫苗。
自从担任福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后,杨吉昆便没有空闲时间,白天走村入户宣传政策、现场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晚上研究村里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村委会离家只有7公里,但他一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自家原先种植的中药材也因缺乏管理而损失了10多万元。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他家的经济状况却还停在原地。
曾经,为了让福和村北村自然村七组、八组34户易地整体搬迁安置户顺利如期住上新房,搬迁工作开始后,杨吉昆一头扎进工作中,在村委会、搬迁地、村民家之间来回奔走,积极协助建房理事会完成征地、地基划分、建房、入住等各项工作,全力推进搬迁安置工作。如今,走进福和村北村自然村七、八组新址,一条条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庭院干净整洁,党员活动室宽敞明亮。春天到来,家家屋后盛开着雪白的梨花,村中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俨然一道脱贫攻坚成果靓丽的风景。
回想起村中变化,福和村北村自然村八组村民罗润明说:“现在住的地方,交通方便、房子安全、环境漂亮,我们非常满意和高兴。”
“一家富不算富,整村富才是富”,面对高寒山区产业发展的重重困难,杨吉昆带领村民在培植传统产业大白芸豆的同时,重点打造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发展订单大荚豌豆、马铃薯种薯。积极推行“党支部+企业+农户”运作模式,引进了玉溪澄江恒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大理青松薯业,通过与企业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短短几年,福和村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相比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收入翻了一番。2021年,全村种植大荚豌豆300多亩,产值150多万元;马铃薯种薯2000亩,产值450多万元;外出务工专业劳动力360余人,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000多万元。全村279户1489人,人均收入达到11766元。
3月30日,正在地里给大荚豌豆浇水的福和村北村自然村八组村民杨润英告诉笔者,以前产业没有发展,家里的收入比较少。现在通过订单农业发展大荚豌豆,去年种了5亩多,每亩收入约4000元,仅在大荚豌豆上就收入2万多元,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很多。“下一步我要多种一些大荚豌豆,把它管理好,增加家里的收入,把日子越过越好。”杨润英高兴地说。
如今的福和村如杨吉昆当初期望的一样——旧貌换新颜、居住环境提升明显、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一片祥和、幸福和谐景象。
2021年,杨吉昆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与杨吉昆一起在村委会共事6年多的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杨银向说:“ 6年来,我在杨吉昆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要像他一样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舍小家顾大家,与福和村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努力,使福和村的好日子再上一个新台阶。”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村的产业还存在小、散、弱的特点。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工作当中,我们要把福和村的产业做成‘一村一品’,把产业做强做大,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面对群众的期盼,杨吉昆深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来不及停歇,开始忙着规划福和村未来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