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祥云:全域创建筑牢民族事业发展根基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9/07 08:26

□ 通讯员 杨丽芳

近年来,祥云县以全域创建为主轴,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把“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的赶考路上,各族群众同党委、政府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生动诠释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

城乡互嵌融合

构建全域创建新格局

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内联外盟”的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携手共建幸福祥云。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十进”为切入点,把创建工作重心下沉到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基层创建主阵地,拓展到部队、铁路、医院、基层政法单位等领域,实施“手拉手”“心连心”工程,形成了“一城四区”(一城:区域产业中心城市;四区: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特色产业区、云南源文化区)和“一轴两带一盟”(一轴:全域创建为主轴线;两带:红色文化带、绿色发展带;一盟:“大祥魏”一体化发展联盟)的以点串线、以线连片、连片成面的创建格局。目前,全县累计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5家、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4家、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0家。

打造绿色品牌

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投入资金4197.59万元,统筹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项目118个。投入资金4050万元,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57个、“一乡一特”农业产业园10个;打造云南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8个,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万名人才兴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133个民营企业对接联系136个村(社区),推动优秀人才向民族地区聚集,形成“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帮扶集团”的乡村振兴模式,促进全县各民族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实施民心工程

改善民族地区硬环境

累计投入资金66.52亿元,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22件、小坝塘2031件,成功摘掉了“老旱区”“干坝子”的帽子;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投产通气,新建16座变电站投入运行;通信网络全覆盖,建成5G基站206个,优化建设4G基站459个;加快教育强县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持续推进“健康祥云”建设,提升公共医疗卫生能力水平,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各族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县域内医疗就诊率91.6%,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祥云模式”在全省推广;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社保覆盖率96.1%,社会救助、就业扶持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5个乡镇敬老院、1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守好绿水青山

共享彩云南生态红利

启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募捐项目,以“我为祥云植棵树 共建美丽幸福新祥云”为主题,深入实施“森林祥云”建设,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9个、国家级森林乡村1个、省级森林乡村11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56%,每年实现林业产值近5亿元。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创建5个省、州级美丽乡村,命名美丽庭院8.4万户,完成户用卫生厕所改造3.3万座,各族群众对城乡生态宜居满意度达92%。

加强五治融合

织密和谐社会安全网

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为抓手,深入开展“宪法宣传周”“法制宣传月”等活动,送法进学校、进社区、进公共活动场所,不断提升各族干部群众的法律素养。以“党建+N”的方式,激活创建“红细胞”,配备村级宗教干事18名,选举产生139名党性强、作风好的村(社区)党组织“领头雁”,选培1549名网格管理员和巡查员,加强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双推双促”。大力开展平安乡镇、平安单位、平安校园等“平安细胞”创建,统筹公安、宣传等部门力量合力防范,开展“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效预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发生。2021年,全县累计排查受理案件2259件,调解成功2237件,调解成功率达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