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红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因此,基础教育思政课如何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何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行动实效,充分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每个思政课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让生态文明理念绽放校园。学校作为学生的成长环境,在校园环境绿化上,要努力做到“春花、夏荫、秋实、冬绿”,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和谐发展,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因此,我们应该以建设绿色校园为主线,利用宣传栏、开学第一课、班队会和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学校的校纪校规,如不乱扔垃圾、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环保创意设计比赛、绿色科技类竞赛、塑料污染防治科普等绿色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生态文明环境。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绿色、环保、低碳、适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
让生态文明理念点亮课堂。教师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把握教育契机。教师要努力学习、深入研究生态文明,掌握相关的前沿理论精髓,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向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从而形成生态文明的观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效果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理念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生态文明的知识,在课堂活动的体验、感悟中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和习惯。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为主题展开活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主题,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污染、垃圾分类等相关知识,并且在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竞赛,进行科学环保剧展演等活动,在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让生态文明理念根植心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植物种植的知识,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我和大自然》、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等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种养小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周期性地记录科学种养的过程和成果,教师利用线上线下等不同的方式,展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种养成果。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最后上交一份科学种养小课题研究报告,将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在科学种养中感受生命之美。
同时,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渗透到地方课程,将环保知识与当地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比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课程学习中,可以结合大理的自然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探访洱海母亲湖,了解洱海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真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所蕴含的情感,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洱海。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政课老师,要努力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立足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活动体验、情感升华,从而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让生态文明理念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
(作者单位:大理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