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崔镜润 向淑琴
自推进“两个革命”开展“学做”活动以来,鹤庆县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从压实领导责任、发展农村经济、探索示范推广、优化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入手,做好全县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接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压实责任固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会和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担起并强化县委统一领导的政治责任。县委主要领导任“一线总指挥”,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形成了领导带头,部门参与,县、乡(镇)、村三级书记抓工作的工作体系。根据各乡镇工作实际,调整并安排11名县处级领导担任全县9个乡镇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中共鹤庆县委组织部 鹤庆县乡村振兴局关于进一步强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作用发挥的通知》,实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在岗情况月通报制度,通过纪律督促检查、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完成度、考核激励四个维度全面鞭策,激励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切实担起工作责任。全县2016至2021年省级年度扶贫成效考核连续六年为“好”。2021年,鹤庆县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列为“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案例项目县”。
活用“对话”解民忧。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通过“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三级书记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看真情况、听真声音、了解真问题,截至10月,鹤庆县三级书记共召开861场“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征集1336个问题,解决1143个问题,征集问题解决率达85.55%。以“我为群众算笔账”专项活动为载体,帮助群众算清“民生账”“产业账”“未来账”。通过层层算账,层层调研,层层汇总,层层分析,摸准了群众增收的痛点堵点,并通过党委、政府统筹打通政策壁垒、行业壁垒,形成政策措施并细化具体项目。依托全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把乳畜业确定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和全县产业脱贫、乡村富民的主要产业来培植,推动云南欧亚乳业在鹤庆进一步做大乳畜业,通过利益双绑带动全县1000人以上劳动力实现就业,80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养殖,其中约4000多户贫困户参与并受益。通过整合政策,实施了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三年行动,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群众固定的财产性收入。202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为10.69万元,全部达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34.19%,2022年占比有望达50%左右。通过系列举措,2020年、2021年全县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1453.53元、13914.46元,年均增幅为18.89%。全县1159户3161人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71.27%,全县未发生返贫致贫情况,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找准“差异”推试点。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和“五大振兴”路线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差异化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试点先行,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先确定部分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作为试点,以示范点探索三个不同层级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以点的经验带动面的推进。坚持差异化推进原则,侧重于以财政小投入带动民间大投入,注重从政府引导走向群众主导,从基建项目走向精神文明创建项目,从“一事一抓”走向建立长效机制,并不断转变观念、优化管理,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工作实效。鹤庆县统筹投入资金4300万元开展了“1+12+52”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1个示范乡镇、12个精品示范村、52个美丽村庄),分类打造出了山区村、坝区村、城郊村、园区周边村等不同的示范样板,涌现出了以草海镇新华村为代表的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突出产业抓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抓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绿色铝、多金属循环利用、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4个百亿级产业,银铜器加工、绿色能源、建材、特色花卉4个十亿级产业,康养、现代物流2个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产业园区,构建多层次企业梯队,培植可持续财源,确保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稳定财政投入。2022年1月至9月,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7.72亿元,同比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3亿元,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9.87亿元,同比增长7.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1亿元,同比增长4.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3.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14亿元,同比增长8.6%。2022年第三季度,鹤庆县荣获大理州经济发展A类“骏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