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乡村旅游”和“慢生活”成为“风口”,许多年轻人纷纷来到大理,奔赴向往的田园生活,找寻生命和幸福的真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徐徐绘就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展现出蓬勃生机,相关业态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因此,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各地要借鉴良好经验,把握机遇,提高自身实力,乘势而上,让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
抓住“风口期”、下好政策“先手棋”,提振信心,激发旅游活力。乡村旅游热起来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加快形成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对于返乡创业就业的人员,要给予人才津贴、综合资助或工作补助,让人才可以回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在乡村有归属感,一心一意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贡献才智。同时为了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应定期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管理者针对民俗风情、乡土文化、专业服务技能、应急处突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专业培训,带领周边村民发展文旅产业增收致富。
深挖“原滋味”、打好特色“主动仗”,因地制宜,实现“千村千面”。在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中,如何留住游客始终是发展乡村旅游不变的核心,如何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黏性值得持续探索。乡村文化、非遗资源、古村落文化等乡村旅游要素,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的窠臼,使大多数游客只想来游玩一次。所以,我们要在不失去乡村文化原味的基础上,向精细化、特色化、深度化发展,吸引更多回头客。要加强乡村旅游的产业联动、深挖每村每乡镇的历史、生态、文化等资源,尽可能予以创新利用、分层利用、叠加利用、多维利用,开展文化旅游,研发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特色乡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
画好“同心圆”、用好绿色“指挥棒”,突破困境,结出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正确导向,崇善自然、尊重自然,牢牢守住乡村旅游发展的底线、红线、高压线,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让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倾向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开展“植绿护绿”“厕所革命”“蓝天碧水净土”等行动,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擘画一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比翼齐飞的美丽乡村画卷。
(作者单位:洱源县西山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