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云龙:课后服务多样化 “双减”落地暖人心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3/06 10:02

□ 通讯员 黄忠

“我上学期参加力格高舞蹈队,这学期报名参加版画兴趣小组活动,这样的课后服务太有趣了。”近日,云龙县宝丰完小五年级学生赵银焕说。

云龙县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菜单式社团活动、沉浸式社会实践、体验式劳动实践、互动式文化传承”深耕课后服务沃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推“双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做细“菜单式”社团活动。云龙县各中小学因地制宜,遵循“一校一案”原则,充分挖掘校内教师特长,加大创新力度,推进“菜单式”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变得丰富多彩、趣味十足。其中,长新中学突出篮球运动特色,成立19个社团,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宝丰完小开设手工刺绣、太极拳、国学朗诵、书法、版画等16个社团活动,激活百年老校办学新活力;团结中学开设大课间活动、佬倵打歌等,每天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的身影就活跃在校园里,选择适合自己的“菜单”,品尝课后服务的“美味菜肴”。

做优“沉浸式”社会实践。云龙县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旖旎多姿的自然风光,结合“行走的思政课”,让广大师生走出校园,深入诺邓千年白族古村、宝丰古镇、检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云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和太极奇观、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漕涧国家森林公园、师里稻田、沘江古桥群等地,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全县共开展“行走的思政课”78场次,受教育师生达3万余人次,实现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做好“体验式”劳动实践。在“双减”背景下,云龙县各学校致力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各学校结合当地农耕文化,将部分农具、当地特产、劳动场景等进行收集整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办学治校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各学校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活动和学校特色项目等资源,创新开设劳动实践课、开展乡土教育,让学生制作农具、参加劳动实践,传承农耕文化和体验生活,在课后服务中为学生“加餐”。

做实“互动式”文化传承。云龙县文化灿烂,“吹吹腔”“力格高”“耳子歌”“瓜七七”等文化品牌久负盛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州级19项),有非遗传承人556人、传习所20个。各学校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课后服务、大课间活动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让传承非遗的种子深深地种在学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