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润琴 文/图
姜姓照壁上题书“钓渭家风”,主要是来源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姜太公磻溪隐居垂钓,史料都有记载。《吕氏春秋》云:“太公钓午滋泉而遇文王。”《括地志》上说:“姜太公钓渭,鱼腹有璜,文曰:周受命,吕来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也有这样一段描写:“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杆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古琴曲“耕莘钓渭”描述的也是耕莘伊尹、钓渭子牙这两个年岁很大的老人坐在河边钓鱼的场面。
姜太公本名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深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然而他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成一番事业。他听闻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岐。来到西岐后,他没有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杆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竿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可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下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侯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侯大鱼”。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大理姜家以“钓渭家风”“渭水流芳”告诫后人:要使别人信服自己,首先必须提升自己,使自己具有很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前来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