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润琴 文/图
何姓照壁上“水部家声”的历史典故,说的是南朝文化名人何逊的事迹。何逊(约466-519年),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代著名诗人,此人能诗能文,才华出众。何逊于天监十三年至十四年(514-515年),随安成王萧秀奔赴郢州,为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
何逊以诗知名,今传本集加上佚诗共110余首。诗歌内容多抒发厌于游宦和羁旅乡愁,以及同僚之间的酬答、伤别之作,词多苦凄悲凉之调,风格清丽自然。其借景抒情之作,上承谢灵运、谢朓余韵,意象精工,情景交融,语言清新,风格清简婉丽,在齐梁之际,自成一家。《临行与故游夜别》《相送》《慈姥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又题《咏早梅》)等为其代表作品。
何逊也是“永明体”(新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永明体”这种诗讲求声律、对偶,反映了诗歌向格律发展的趋势。在谢朓之后,何逊诗歌重视审音练字、工偶精对,取得较高成就,其中不少诗篇已具唐律规模,如《慈姥矶》《相送》《伤徐主簿》《送司马长沙》等。何逊的诗歌艺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有直接影响,杜甫自云“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三)。其诗作也常采用何逊诗句,或转化何逊诗意另用新词。自唐而后直至清代,诗人及评家对其诗歌均有较高评价,由此可见何逊对历代诗人的影响。后来,何逊诗文,由友人王僧孺整理编集为8卷,唐以后佚失。明人辑有《何水部集》和《何记室集》。大理何姓照壁上“水部家声”“水部风高”就是因何逊的《何水部集》而来。
极少数的何姓人家也在照壁上题写“东海流芳”,这源于东汉何休。何休,字邵公,经学家,山东兖州人。官任司徒拜议郎、谏议大夫。精研六经,注经十七年。著有《春秋公羊(传)解诂》等。何休长于天文历算,与老师羊弼根据公羊学博士李育的学说,驳难《左传》和《谷梁传》。作《公羊墨守》14卷,申说公羊之义不可改,如墨翟守城不能攻破;《左氏膏肓》10卷,指出《左氏春秋》问题很多,如人已病入膏肓,不可救治;《谷梁废疾》3卷,指出《谷梁春秋》也有问题,如人得了瘫痪废疾,难于复起。人们称这三部书为“三阙”,言其理论幽微,难于通晓,如三座宫阙高不可攀,以后郑玄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相驳难。京师称郑玄为“经神”,称何休为“学海”,十分推崇。“东海流芳”由此而来。
大理何姓照壁上一般题写“水部家声”“水部风高”,而“东海流芳”用得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