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从“边角地”到“绿美园”

——弥渡县城乡绿化美化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7/13 09:07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弥渡县在“口袋公园”建设中,落实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不仅在“如何更美”上想点子,更在“变废为美”上下功夫,利用街头边角地、空闲地、拆违地,见缝插绿建成“口袋公园”60个。同时,把文化元素分块植入,精雕细刻“一角一特、一园一色”的绿美空间,不但盘活城市“死角”、赋能社区空间、焕发城市活力,还让一个个“口袋公园”成为居民心中的一个个小确幸和小美好。

示范引领 整体推进

“弥渡县在建设‘口袋公园’过程中,制定特定的主题,将‘小河淌水’、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符号植入‘口袋公园’,通过‘绿美+文化+群众+业态’,镌刻富有诗意的‘弥渡符号’,匠心打造集观赏性、娱乐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绿美空间,让居民出门就能感受‘小河淌水’的乡愁魅力。”弥渡县住建局园林绿化管理所所长黄仙灵说。

按照“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弥渡县紧抓城市绿化重要节点,以建安路民歌主题“口袋公园”为试点,遵循“一角一特、一园一色”设计理念,重点谋划龙泉路、弥川大道开敞空间,植入文化特色,提升绿化品质,使示范点有貌可观、有点可挖、有经可取,强力带动“口袋公园”建设整体登台阶、上水平,达到了“一园一品、千园千面”的效果。建安路的“口袋公园”,取“小河淌水”流水形态,将月亮意象融入地面铺装和植物组团,凸显“小河淌水”文化底蕴,倾情打造“小河淌水”乡愁地,以“小河淌水”串联起来的《弥渡山歌》《绣荷包》《十大姐》等民歌主题“口袋公园”让人眼前一亮。

线上延伸 面上拓展

“园中楼阁和凉亭,错落别致很美观。奇花异草巧搭配,一年四季鲜花香。空气清新沁肺腑,从早到晚游人赏。”弥渡县退休职工朱啟荣把绿美弥渡的特色写成了顺口溜。他说:“弥渡的绿色是有层次的,各有各的特点。”

弥渡县在“口袋公园”建设中,抓实主次干道绿化美化,搭好城市绿色框架,以提高绿量、提升品位、打造林荫路、绿廊、绿道为出发点,重点围绕弥川大道、小河淌水大道、彩云路、中和路等城区主干道,按照“一街一景”的思路,构建城区一条条特色鲜明、层次分明、各有千秋、内涵丰富的绿化道路。同时,充分利用路边街角闲置空地和裸露空地增绿、补绿、扩绿,串珠成链、连线拓面,加速构建兼具生态性、文化性、功能性的城市公园环。千姿百态的“口袋公园”像一颗颗绿宝石,闪耀在城市街角,让居民能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绿化为民 和谐共生

“在植物的选择上,我们大部分选择弥渡县树黄连木及适生乡土树种清香木、紫玉兰,种植二层植物树状月季、三角梅球、海桐球等,地被主要以弥渡县花三角梅为主,配以黄冠菊、花叶假连翘等,搭配科学、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所有‘口袋公园’实现四季有绿色、四季有花香。”黄仙灵介绍说。

精心搭配植物,贴心照顾居民的体验感成为弥渡县“口袋公园”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弥渡县在“口袋公园”建设中,精心打造不拘一格的可进入、可参与、便民亲民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结合不同群体需求,注重体验感,设置了无障碍设施,增加休憩设施、健身器材、人文景观、文化小品、趣味铺装等元素,遍布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实现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出门见园、入园见文,四季有花、季季有彩”,推动了“口袋公园”和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从植物造景、文化植入、园林小品、花卉搭配等景观效果入手,细致入微地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口袋公园”灯光设计中,弥渡县还引入新型绿色“无机蓄光自发光材料”,既节约用电,又避免过度亮化对动植物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如今,弥渡县越来越多的“小口袋”兜住了民生“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