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静龙
近日,在下乡过程中,发现很多部门在开展群众工作时,选择了茶余饭后的时间,避开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时间”,一场场“山乡夜话会”“火塘会”“田坝宣讲会”,一个个“夜幕宣讲团”“集市流动宣传点”成为了群众点赞的好做法。
笔者认为,“错峰”工作,彰显的是为民情怀,是站在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举措,值得推行。
“错时”深入群众,让群众少耽搁。工作中,要精准制定农忙时的工作时间表,结合群众生产生活作息规律,可在午后、傍晚、睡前,与群众聊一聊、讲一讲,或是在雨天、赶集日、节庆日、客场处等群众有空聚集时,广泛地进行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这样,既让群众能够静下心来,坐下来、放开谈、认真听,还可实现休息调整、活动举办、情感联系与工作开展“两不误”“全提升”。
“错峰”深入群众,让群众少奔波。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要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恪守纪律规矩,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不扎堆集中调研,不重复打扰。要结合群众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人员,把准备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讲群众能认可的道理,从喜闻乐见中“润心”、于轻松和谐中“入脑”,切实提高工作的效能。
“错行”深入群众,让群众少反感。群众工作需要专业精神,除了当头对面地做工作之外,还要借助各类科技手段、网络方式,践行好“网上群众路线”,让“十八般武器”成为做群众工作的有效方式,可通过大喇叭、微信群、朋友圈、打歌会、留言板、宣传册页等各种手段交替运行,做到网上网下同心圆、晚上白天都在学,切实通过群众爱听、爱看、爱讲的方式,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各项工作推进切实“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