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云龙诺邓:留住千年时光的白族古村落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7/18 09:07

远眺诺邓村。(摄于7月2日)

□ 通讯员 李维丽 文/杨学禹 图

诺邓古村位于云龙县西北的深山里,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中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自唐代以来,该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故称为“千年白族村”。

从云龙县城驱车大约15分钟,便来到了诺邓村。从诺邓停车场过盐井桥往北山走,古道旁是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院落,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四合院”等等。诺邓古村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早的盐业经济重镇,现存一百多座依山构建、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

来到一座老宅,工作人员介绍,这原是一位师爷的家。正房、两耳房,两耳房只盖了一间房间,完全是缩小版的四合院样式,有四合院的典雅和大气,加上年代久远,整个院子写满了世事。因为盖房子占去很大空间,院子的空间就很小很小,这就是村子里最小院子——“袖珍小院”。

除了最小的院子,村中还有多台院落。来到“古道坊”,眼前这座老宅,两层木雕大门,中间横额上书“古道坊”,两侧挂了旧马灯。跨过大门,往里走,是院子的第一个台面,左手边一把绿色的帆布靠椅倚在墙角,右手边一个冷藏柜,装着矿泉水、饮料,东西耳房楼上楼下都是客房。往上七级台阶,是第二个台面,一块凹下的四四方方的小院,中间一张长桌四把靠椅,周围小盆小盆的花草。从这里再上五级台阶,到厅堂,厅堂正中挂着写有“古道坊”的匾额,和大门上的匾额相呼应,厅堂中央一个圆形酒柜,酒柜前两组木桌椅供客人闲聊、读书、喝茶、晒太阳。据村里的老人讲,“古道坊”老宅的主人是一杨姓人家,祖上开始就到过腾冲做盐巴生意,到了1949年后,依然往返腾冲贩盐,是真正的盐商后代。

村里这样保存完好的老院子多建于明清时期,那时村子里最值钱的是盐,村中有专人分配卤水、运输盐、管理马帮,村内各家煮盐,煮出来的盐都要交到“盐局”,再由盐贩从盐局购买盐巴进行长途贩运。当年诺邓盐经古道运到了腾冲,再由腾冲转运到缅甸各地。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一直持续下来,1949年后,作为社、队企业生产食盐,直到1992年才停产。无论是灶户、师爷、盐商,都结束了他们的责任,只留下这些老院子,默默记录了当年的历史。

到诺邓一定要走古巷,那里藏着原汁原味的古村味道。走走台梯集市吧,台梯集市是条沿古道的石头路。据了解,古代诺邓每个月有4天赶集,受地点限制,街场安排在了西面村尾一带。史料记载,这个很长的石头阶梯两边过去都是肉铺,传说晚间有豹子因偷食碎肉而从台阶上滚落谷底跌死,足见其陡。如今阶梯两边虽没有肉铺,却是古村保存最完整的街貌,房屋黛瓦红墙,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可谓:“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

集市两旁还有很多巷子,巷内古迹众多,有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明清时期的众多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可以说诺邓就是盐马古道活化石。

有人说:“历史越丰厚的地方,越有美食。”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正在小溪边搭建一个土灶,这个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锅里的水是卤水——这是用来熬盐的原料……熬盐为的是制作诺邓当地独特的美味——诺邓火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火腿家喻户晓,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诺邓火腿好吃的关键是食材。村民自己熬盐,按节令杀年猪,腌制火腿,做出的美食自是原汁原味,色香味美。

上千年的时光闪过之后,这里的院落、街巷、美食……积淀为诺邓不变的底色,仿佛历史的脚步在这里停歇下来了,当今的诺邓跳动着远古的脉息,依然坚守着她曾经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