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永平十字口:千年古村 浓浓乡愁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7/28 08:52

十字口村彝族群众漫步在乡愁小径上。(摄于7月21日)

□ 特约记者 杨福军

通 讯 员 段国锁 文/图

“你以为站在最高峰,其实你在最低处;你以为站在最低谷,其实你在最高峰。”这是永平县龙街镇普渡村委会十字口村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从山下看,这里是山之最高点、路之终点;但在山上看,这里又是通往另一座高山的最低点、另一条路的起点。

十字口,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中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见证过秦开尺道、汉置郡县、唐标铁柱等历史;有大明建文帝、南明永历帝、明代状元郎杨升庵及明末旅行家徐霞客等历史人物历经此地的传奇故事。

“到了,就坐下歇歇吧!”从古至今,东来西往、走南闯北的行人游子路过这里,总会坐在十字路口的十字形石礅上,思一思曾走过的路,想一想即将走的路。

往山里走,屹立于十字坡头的古道苍松,树高30余米,树围近6米,根深叶茂,苍劲挺拔,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矗立于十字坡头,迎送过往、见证古今。两千载云烟,一万里遥迢,它检视过富贾行商的意气风发、庇荫过文人墨客的蹒跚背影、经受过历史的更迭盛衰、承载过岁月的悲欢起落,却依旧老而不衰、古而不朽,始终彰显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和坚韧不拔的高洁精神。

“一株古松十字坡头百尺高枝笑迎千秋过客;满山怪木数里道上半村墟烟牵惹几缕乡愁。”吟诵着过往文人墨客缔造的千古佳句道别,苍松的一枝一杈,仿佛是十字口伸出的一双饱含期盼的手,久久定格于光阴深处,期待着游子归来。

徜徉于村中,佩戴“生命标识”的千年古核桃树群,深情地接待着匆匆行人,送迎走南闯北的家乡游子。古核桃树历经时光浸染,有的势如大伞,有的直指蓝天,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已倒伏在地又再生。看,那棵“蛟龙出海”,直立着往上窜,然后枝干从四面突兀地往下垂,快触到地面时,却又转身一扭,以天然舒适的姿势,蜿蜒着伸向天空。瞧,那几棵“梨花带雨”,主干拼命地往上撑着,到了半空,枝条却突然四散开来,有的像珊瑚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蛟龙、有的像礼花、有的像鸡冠……用手抚摸着这些形态各异的“千岁树”,看着树上挂满圆圆的、香甜的核桃果,感恩自然、敬畏生命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十字口,有88棵千年古核桃树和10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树。用省林业科学院核桃专家赵廷松的话说,十字口古核桃树群,是我省至今发现年代最久、数量最大、最集中、造型最美的古核桃树群。”说这话时,普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赵斌的嘴角忍不住地上扬。

休憩在农家,围炉把盏,原汁原味的彝家羊汤锅、彝家荞粑粑、彝家砣砣肉、彝家“连渣捞”、腊罗土窑焖鸡,令人垂涎欲滴,好想统统拿下,无奈胃太小。“腊罗土窑焖鸡是我家的特色菜,要预订才能吃到。”60岁的彝族老人赵中祥,靠祖传手艺从事特色餐饮业,吃上了“旅游饭”,又因诚实守信而生意兴隆。

十字口最热闹的莫过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二日的“打歌节”和农历六月廿四日的“火把节”。打歌不分男女老幼,跳舞不分年龄大小。大老爷们奏笛吹笙、热歌领舞;妇女们和着韵律翩翩起舞,头上、手上、身上那银光闪烁的首饰,不断发出金盘落玉般的声音;没有乐器的少男少女们,则“啪、啪”地拍起手掌,随着舞步节奏陶醉到星落晨曦。

十字口,历史与现实互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2022年9月,“永平千年古核桃园梦里原乡·龙街十字口”荣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乡愁小径依山傍村,望乡榭、回味坡、燧火坛、松涛亭、林间栈道、冥想台、七台叠泉、桃园湖、古道苍松……十字口的每一处景点总能拨动游人的心弦。旅居于此,手可以攀附、心可以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