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极小种群”保护带头人孙卫邦:搭建“植物ICU”,让“命悬一线”的它们“绝地重生”!

作者: 来源:七彩云端 时间:2023/08/03 16:00

去年12月,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期间,在“中国角”举办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上,孙卫邦研究员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的综合保护》为题进行了发言。

为了看到华盖木开花,植物保护工作者等了30年。

一种植物灭绝,会影响其他10至30种生物的生存。
根据1997–2003年对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有超过55种野生植物的野外种群大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随时面临着野外灭绝的危险,原国家林业局由此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                                        
云南省是全国第一个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这项工作与一群人的努力息息相关,孙卫邦及其团队是其中之一。

孙卫邦,是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和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昆明植物园主任,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孙卫邦

1982年,孙卫邦报考了云南林学院(现为西南林业大学)的经济林专业,1986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他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期间到英国、瑞士等其他国家去学习、进行学术访问。工作中每年大量的野外考察,让孙卫邦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培养了我对植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尊重,坚定了毕生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信心。”他说。

1999年,孙卫邦在瑞士苏黎世大学

系统植物学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什么是“极小种群”?

它有多重要?


云南省一直非常重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孙卫邦的团队从2004年就开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一步步走到今天。其团队全面投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拯救了一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2022年孙卫邦在西藏墨脱布裙湖科学考察途中

孙卫邦:

对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就是为植物设置ICU(重症监护病房),集中资源对那些“只剩一两口气”的植物予以优先抢救性保护。

“种群数量少、生境狭窄或呈间断分布、人为干扰严重和濒临灭绝,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最显著的四个特点,”孙卫邦说,云南生物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种类比例也很高,且很多物种种群很小,保护任务艰巨。

2021年9月,孙卫邦在元谋县江边乡沙沟箐

进行云南梧桐就地保护点建设和种群增强技术讲解


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药用、食用、保健、材用、工业原料、观赏等价值,一些种类还在生物演化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种类的基因资源犹如潜在的“绿色金矿”,将会被人类不断发掘利用。可以说,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是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物资源。

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中迁地保护的秀丽兜兰

在野外已很难寻找到


孙卫邦团队的持续工作,引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度过了起步的“婴儿期”,逐渐吸引着来自各地、各单位的研究团队参与到这个事业中。

2020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

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挂牌

2005年云南首次提出了“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理念,并率先实施了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

2010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62种植物、50种动物列为极小种群物种。

同年8月,原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2011—2015)》初稿中,首次使用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随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对其进行了定义。

2013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定义在《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与探索》中正式出版发行,并被广泛引用,并全面开启了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成为一项国家工程。

2017年5月18日“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正式启动。当年,孙卫邦又牵头申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2017年底顺利获批建设,并于2020年通过验收正式挂牌。

2018年,由孙卫邦作为带头人申报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省创新团队”入选云南省创新团队,于2021年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考核认定,正式授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称号。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布,“极小种群”一词首度进入国家五年规划文件。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列为中国生态环境评估标准中的重要物种。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的通知。同时,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会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和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

......

2022年12月15日,孙卫邦在 CBD COP15第二阶段蒙特利尔“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上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的综合保护》为题进行了发言


目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不断在国内外主要学术论著中出现、普及推广,历经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路走来,希望能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的综合研究与保护实践,让更多极小种群不再“极小”。

静待花开

上世纪(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的植物学家刘玉壶带队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小桥沟进行野外考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株华盖木,这是我国云南特有的木兰科单种属植物,之后的野外调查仅发现6株,属极度濒危物种。

为了拯救保护这一濒危物种,1992年,华盖木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在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为摸清底数,2001年起,沿着刘玉壶等老一辈植物学家的足迹,孙卫邦带领团队开始了10多年的野外调查。

每找到一株华盖木,他们都会对植株精准定位,并将具体经纬度告知其所在的自然保护区或者属地政府相关部门,推动日常巡护、病虫害防治等就地保护工作。迄今,野外调查共发现散生于西畴等5个县的52株野生华盖木,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2007年 孙卫邦(中)及团队在文山西畴小桥沟
进行华盖木回归自然培训与技术示范

自1983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便对华盖木开展人工引种栽培和迁地保护。直到30年后,昆明植物园栽培的华盖木才迎来了首次开花,这是首例华盖木迁地保护后开花,这意味着华盖木迁地保护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得成功,从最初仅在野外发现6株,到如今人工繁育的苗木达到1.5万余株。

孙卫邦:

我对它们都有感情了……看到第一次开花,很难得。按昆明植物园华盖木迁地保护观察结果,等开花等了30年,一个人一辈子有多少个30年?所以我们搞这个研究很辛苦的。木本植物开花需要很长时间,漾濞槭要8年,华盖木要30年,西畴青冈要12年,巧家五针松要12年……


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讲,希望他们有自己的方向。只要认定了一件事,你就做下去,你就能得到成果,一定能等到花儿开……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出品人:和亚宁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卢 钢   温 翔   高 亢   李 非
制片人:胡 滨   武志敏   陈 燕
策   划:盛雪梅   胡凤丽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编   导:杨维涵
摄   像:于欣悦   冯今语   邱黾勉   魏千怀
剪   辑:王江平
制   片:邱黾勉
微信撰稿:杨维涵
宣   推:赵小强   杨晓薇   李响文
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