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情满中秋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9/28 09:09

大理古城面貌一新,喜迎中秋、国庆“双节”到来。(摄于9月24日) 近日,古城大理绿化管理部门加紧对广场、沿街花坛进行重植美化,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通讯员 严镇威 摄]

又一锅火烤饼新鲜出炉。

祥云县下庄镇检查组工作人员在超市里开展安全监管检查。(摄于9月26日) 下庄镇市场监管所、经济发展办、专职消防队等多部门联合成立检查组,对辖区内企业、商超、零售店等进行全覆盖安全检查,保障群众度过一个喜庆、祥和、安全的假期。  [通讯员 张春 吴长春 摄影报道]

洱源乔后——

云岭深处火烤饼 古道遗香思乡情

□ 通讯员 罗新才 杨树章

罗灿新 杨艳兰 文/图

中秋前夕,走进洱源县乔后镇“白大妈火烤饼”作坊,小院里到处弥漫着火烤饼的香味,刚出锅的火烤饼摆满簸箕,色泽诱人。主人高家凤今年五十出头,她从婆婆“白大妈”那里传承了火烤饼的制作技艺,是古镇里为数不多长年从事火烤饼制作的传承人。

临近中秋佳节,闻香而至的客人络绎不绝。“每年的中秋节前是我最忙的时候,每天要请十七八个工,一天要做大大小小的火烤饼7000多个,6个口味里,最受欢迎的是玫瑰饼和火腿饼。”高家凤介绍,火烤饼在工艺上采用传统柴火烘烤,选材、配料、和面、烤制等环节都十分讲究,馅料有五六种,为了制作出美味的火烧饼,从选材到烤制每一道工艺都严格操作到位、精益求精。

乔后镇初始以盐而享誉四方,素有“滇西盐都”之称,清末有盐灶八十座,也因盐而商贾云集,马帮文化促成古镇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乔后火烤饼也应运而生。据洱源县乔后镇乔后文化研究者李军宝介绍,乔后火烤饼的历史比较悠久,据传在清朝时期就已经有火烤饼的制作历史,乔后火烤饼由于方便携带,口感极佳,深得马帮的喜爱。

岁月变迁,乔后火烤饼因满载着乡土乡情,外在美观诱人、口感外脆内软香甜可口,又便于携带和保存,实现了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目前,每年有上百万的火烤饼从乔后镇销往全国各地,火烤饼成为了乔后镇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弥渡弥城龙泉社区——

婆婆月饼“烤”出幸福甜日子

□ 通讯员 皋元曦

中秋将近,弥渡县弥城镇龙泉社区硖石洞村白林家中,一个个撒着白芝麻的金黄色手工老式月饼排列整齐,散发出阵阵香甜的味道。

白林的婆婆黄秀芹是村里做月饼的好手,每年中秋节前,村里人都会带着面粉、鸡蛋、糖和油,请黄秀芹帮忙“打饼子”。

白林家做月饼的用料简单却讲究,菜籽油、新鲜的鸡蛋、精选的糖和面粉,确保烤出的月饼个个金黄甜香。好品质、好口味,加上多年不涨的价格,“白林家婆婆月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收获了众多好评,有位回头客给她发微信夸道:“甜而不腻、真材实料,有恋爱的味道!”

今年,白林辞去了工作,在家和婆婆共同制作月饼。熬糖、打蛋、和面、发面、烤饼……白林和婆婆熟练地向笔者展示制作月饼的过程,除了和面必须由婆婆亲自出手,其他环节白林都能独当一面。

白林告诉笔者:“月饼好不好,关键看和面,我婆婆和的面,烤出的饼最香,我还要努力向婆婆学习。”然而在黄秀芹看来,这个能干的儿媳妇已经足够优秀,短短几年,不仅掌握了制作方法,还把制作流程从原先的“凭手感”变为“规范化”,虽用烤箱烤制,却能最大程度还原炭烤月饼的“老味道”。

去年,白林家卖出月饼近一万个,除了本地人购买外,还通过快递物流远销省内外,最远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

“今年我加了花生核桃仁和玫瑰鲜花两个新口味,在保留‘老味道’的同时增加‘新鲜感’,希望每个吃到我家月饼的人,日子都能过得像月饼一样甜。”白林笑着许下了这个美好的中秋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