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昆明,碧空如洗,草木葱茏。
11月4日,长江经济带省市政协“共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协商研讨会第四次会议参会人员组成考察团,在昆明市开展实地考察。
第一站,考察团来到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走过刚刚换上“新装”的枫香大道,考察团走进COP15大会室外主题展区扶荔宫。这里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的核心体验区,保存特色植物2500余种,充分展示了云南作为“植物王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
“‘扶荔宫’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汉武帝时期曾建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以种有荔枝而得名。1986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借用此典故,为这座新建于昆明植物园的温室群命名为‘扶荔宫’。”在讲解员带领下,考察团依次参观了扶荔宫的主体温室、兰花馆、食虫植物馆等展区,饶有兴致地聆听讲解、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魅力与价值。
“大自然的奇妙就藏在这些花花草草里!”考察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在参观种子博物馆时,这样的感受更加浓烈。种子墙上的2000多根亚克力柱子中,展示着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植物种子,它们中既有常见树木,也有例如小麦、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种子,还有花椒、八角等各类香料,这些种子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日化等各种领域。
走到种子博物馆出口处,一面红墙上醒目的写着“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这句话巧妙地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考察团成员们纷纷表示,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人类未来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发展中我们要更注重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珍稀物种,保护好人类的未来。
当日下午,考察团接着到昆明宝丰湿地考察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情况。虽已是秋末,滇池畔仍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眺望远处,水天一色,一片湛蓝、令人沉醉。漫步在宝丰湿地中,时不时就能看到鸟影,听见鸟鸣。滇池湿地是许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在滇池及其周边区域共观测记录到的鸟类有 182 种之多,而在宝丰湿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黑水鸡、赤嘴潜鸭、白鹭、苍鹭、老鹰等鸟类栖居。
工作人员介绍道:“宝丰之胜独在于水,宝丰湿地的水来源于新宝象河。”新宝象河源源不断地把水注入湿地,经过湿地过滤、净化等综合作用后,出水水质达到了地表三类水质的标准。因此宝丰湿地承载着滇池水体保护的主要任务。
据介绍,近年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2022年,全省河湖水质实现“两个历史之最”,优良水体比例创历史最高,为91.6%,劣V类断面数量历史最少。昆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治水方针,截至“十三五”末,实施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重点项目567项,滇池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今年1-9月,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水生态环境好不好?鱼类和水生植物最有发言权。在宝丰湿地沉水廊道,左右两边外墙由12厘米厚的高透明亚克力板构成,透过外墙可以近距离观察水中的各种生物。在此处,大家清晰地看到,滇池金线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滇池特有的本土珍稀鱼类在水中遨游。这些曾经一度成为濒危物种的鱼类如今再次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滇池中,侧面印证了滇池保护治理的成效。
考察中,大家边走边看、边听边议,对云南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在谈论滇池保护治理的问题时,贵州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曦东对当前的滇池现状感到由衷欣慰。“多年以前第一次到昆明,我曾登上西山俯瞰滇池,被‘高原明珠’的美景所震撼。然而,当来到湖边,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漂浮的水葫芦,当时虽然不太了解水污染的情况,但也为那样的状况感到忧心。”杨曦东说,这次在考察中了解到受污染后的滇池治理十分困难,告诉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他认为,近年来,云南省综合施策、多元共治,滇池水污染治理取得重大成效,水质已转为四类,重现“一池清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令人期待。他建议,要继续抓好滇池水生态修复工作,强化科技成果的运用,提高水体置换效率,为滇池引来更多源头活水,进一步改善滇池水生态。
云南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长江母亲河云南更是重担在肩。考察团一致认为,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云南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我们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真抓实干。”考察结束时,大家心中都更坚定了共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大家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注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协力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钟颖 编辑:张居正 实习生 杨泽琰 叶承昊 责任编辑:张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