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云南青年说·全国消防日特别策划】听见“消防声音” 看见守护的力量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3/11/09 17:42


在全国消防日到来之际,翻开专属于消防员的相册,山火爆燃的惊险时刻、火场一线的逆行身影、群众夹道欢送的热烈场景、亚洲象北移南归的温馨画面……“逆行者”的故事藏在一张张照片里。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火焰蓝”们用光影见证着奋斗的青春,把“消防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在灾害现场,消防报道员们跑在队伍前方,记录精彩瞬间,反馈火场实时动态,通过媒体平台向外传递着中国声音,一条条刷屏之作展示着中国消防员英勇形象。

在城市乡间,“消防橙”的足迹穿过山川河流,走进大街小巷,让消防知识“声入人心”。

  记录——无惧

郭元首在拍摄队友(资料图)。新华网发(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每当拿起相机,云南省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新闻报道员、普洱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队长助理郭元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记者”——“记录精彩、传递温暖、激励斗志”。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里,有数十名报道员于狂风中、烈火下,奔走于救援一线,穿黑烟、进密林,在高温里记录着守护万顷碧绿的“火焰蓝”。

郭元首也是其中之一,在他和队友的电脑中,指战员赶赴救援和灭火的照片、视频被仔细地整理在一个个文件夹里。

北移亚洲象(资料图)。新华网发(郭元首 摄)

自从2007年开始从事宣传工作后,郭元首在各级媒体刊发3000余篇新闻稿件,7次被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评选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10次被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评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11月4日,郭元首被授予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2022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名单。

成绩的背后,却是郭元首每次出任务后复盘下的自责,“我们反复看影像资料时,常会懊恼没有抓拍到关键场景和细节,想要做得更好,害怕消防员的辛苦没有被真正看到和理解。”

在郭元首看来,一名报道员要有好的体能,能跟得上队伍,有精湛的业务技能,能拍会写,把消防员在救援一线的惊险瞬间真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培养一名报道员,有时可能一晚上,有时要好几年。”

郭元首的记忆里,有一次火灾他放下了相机。“2021年某一天发生了两次山火,一个班的消防员在灭火时遇到起风,山里发生爆燃,整个班的消防员被大火围困其中。”

情况紧急,郭元首迅速放下相机,和队友们拉着水带冲进火场救人,“队友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在多方合力下,经过1小时扑打,火势得到控制,队友成功脱困。

郭元首在林间巡逻(10月25日摄)。新华网 刘东 摄

云南地形复杂,山高林密,多溪流和悬崖峭壁,除了自然因素外,野外生产用火、野炊、游玩等人为因素也常会导致山火的发生。

“任何一点火苗,发展起来都会让一个村庄瞬间没了。”郭元首希望群众能更直观地了解山火带来的巨大危害。

于是在短视频制作上,郭元首和同事们从聚焦于指战员形象的展示逐渐转为“答疑解惑”,让生硬的内容变为有趣的知识。郭元首说,宣传工作就像一座桥梁,一边传递着消防的声音,一边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宣传——守护

消防员在景迈山上执勤(资料图)。新华网发(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大山深处的另一头,驻守在景迈山上的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们,正研究着群众生活作息,见缝插针宣传消防知识。

早上,消防员们开展排查检查、训练演练,晚上入户宣传,每半个月对景迈山上的人员进行一次随机拉动演练……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共有9个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为干栏式木结构传统民居,其中364栋挂牌保护为全国重点文物,306栋挂牌保护为县级文物传统民居,消防安全至关重要。

近年来,省、市、县三级消防救援机构持续抽调精干力量下沉到一线,并招录当地村民为专职消防队员,共同组成景迈山“消防守护”服务队,长期驻守在景迈山微型消防站和消防救援所,全天候守护景迈山传统村落消防安全。

何开禧(左二)和同事入户宣传(资料图)。新华网发(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2022年,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思茅区消防救援大队龙生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何开禧,根据支队工作安排,前往景迈山开展“消防守护”工作。

“景迈山核心区域建筑均为纯木质结构房,火灾隐患大。为避免发生火灾事故导致火烧连营,支队和地方政府推行并实施建设了密集的消火栓群,便于村民在发现火情时能即拉即用,在火灾初期就将火势控制。”何开禧说,“宣传消防安全”成为他们每天见到村民后做的第一件事。

“许多村民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景迈山,只能听懂民族语。”何开禧回忆,考虑到景迈山世居民族的特点,当地组建“1+1”工作小组(1名消防监督员、1名会当地民族语言的专职队员),将汉语翻译为布朗族、傣族语言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讲。

最远的一次,何开禧和同事们一天的路程就达到120公里。“以前村民们会有很多疑问,现在几乎每户人家都认识我们,见到了不仅会主动展示消防器材的使用,还会讲述自己平时如何检查火灾隐患点。”何开禧感触很深,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路程虽远但和百姓的心却贴近了。

何开禧(左一)在介绍景迈山防灭火工作(资料图)。新华网发(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2023年,何开禧作为讲解员为前来景迈山考核的专家组介绍景迈山消防安全工作。

“之前为讲解工作我准备了稿件,但快要介绍时,我决定不拿稿子了。”90后的何开禧认为“这太生硬了”,每天巡逻检查、走村入户宣传,消防工作早已深深印刻在了脑海里。最终,何开禧顺利完成讲解。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至此,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花落中国。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宣传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宣传对象。”何开禧说,在学校、医院、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他们常不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对居民们进行消防宣传。

  定格——永恒

在郭元首、何开禧的手机里,存放最多的是“指战员训练、救援、宣传”的照片。

火场中的奋力奔跑、单杠上的汗流满面、负重奔跑的“模糊残影”、水域救援里的“乘风破浪”、浓厚烟雾下的“若隐若现”、监测野象的目不转睛……成千上万张照片展现着消防救援队伍的初心和使命。

自2018年改革转制以来,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从以灭火救援为主的单一职能到“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职能转变,五年来,消防员们拍摄的画面记录着消防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工作中的郭元首(资料图)。新华网发(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消防工作是勇敢者的事业,我热爱这份职业。”转制后第一次跨省增援、第一次在极寒天气下救援、第一次在高温环境里拍摄、第一次长时间监测亚洲象、第一次进行新的救援训练……那些默默躺在文件夹里的照片成了郭元首的“时光机”,定格了一个个难忘瞬间。

何开禧(左一)在看队友训练(10月28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在日常工作外,何开禧拍摄队伍里的消防车,一辆辆消防车的照片印刻着他对消防工作的热忱;在训练时,何开禧拍摄队员训练,“我希望队员们可以通过我拍的照片和视频,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作为日后在消防救援队伍工作的见证。”

在高温里抓拍到消防员灭火的模糊画面(资料图)。新华网发(郭元首 摄)

在他们的电脑里,还收集了许多消防报道员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再次翻阅这些相册,许多照片模糊不清,视频摇晃不定,但或许当时的他们没有发觉,那一瞬间的快门声,其实早已定格了历史。 

出 品:韩海阔

监 制:李 霞 刘馨蔚

文 稿:范芳钰

拍 摄:刘 东

剪 辑:陈寒青

外 联:刘 起 贺云富

海 报:宋洪飞

部分视频素材来源:

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 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

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