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理论与实践

“记得住乡愁”的古生乡村振兴实践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2/07 09:21

□ 张体红

近年来,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乡村振兴建设总要求,走出了一条以“记得住乡愁”为主线,“生态和谐、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善治、生活富裕”为内涵的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和谐“守”乡愁。坚持生态宜居是关键,牢牢守住乡愁的“绿水青山”。一是强化洱海保护治理。为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先后建成11公里环湖截污工程管网,新建367座化粪池,439户的生活污水等全部接入管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实施阳溪综合治理工程,治理3.2公里入湖沟渠,建成4个多塘系统、17个拦污闸和4个沉淀池,有效净化农业生产污水;“绿线”范围内53户农户全部搬迁腾退,拆除建筑面积6112.5平方米,腾退宗地12.68亩,恢复新建湿地3000平方米,使古生的水更干净、乡愁更浓郁。二是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合资金5277万元,实施村落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和电力、通信、有线电视“三线入地”等32项工程建设。在进村道路两旁种植云南樱花、冬樱等景观植物400多株,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村庄。配套完成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和自行车、电动车自助游客换乘站等项目建设,古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

文化传承“活”乡愁。坚持文化传承是保障,全力推动“美丽乡愁第一村”建设。一是保护村落原有风貌。编制村庄民居建筑规划,实施“七古”保护工程,严控新增建筑规划、风格和高度,完成环村西路及“三线”风貌整治70余户,保持了整体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风格。制定《古生村保护管理办法》,重点保护修复了福海寺、凤鸣桥、龙王庙、古戏台等文物古迹,对7户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二是传承民俗民风民情。打造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陈列馆、乡愁文化展览馆等特色场景,全面展示古生新形象、新风貌。深入挖掘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本主故事,保护传承白族节庆、婚庆等习俗,每年定期举行独具特色的本主节、放生节。组建洞经古乐队、民族文化展演队5支100余人,开展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宣讲活动,乡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世代传承。

产业发展“留”乡愁。坚持产业发展是基石,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借助古生科技小院等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发展绿色高值农业,实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大幅增长,2022年,古生村片区示范基地种植的水稻亩产达800公斤,较传统种植翻了一番。引进云粮集团、顺丰洱海环保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生态种植1220亩,打造了“古生牌”粮油、“云粮·洱海留香”高原软香米等品牌。探索“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途径。二是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优美田园风光和浓郁乡愁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打造“漫步苍洱、体味乡愁”古生体验路线,有力带动特色餐饮、白族民宿等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组织群众参与文艺表演、大本曲宣讲、手工编制等活动,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传承和保护了传统文化。

乡村善治“融”乡愁。坚持治理有效是基础,推动形成乡村善治新格局。一是有力推动村民自治。79名党员分片包干,直接带动全村439户群众,形成生态保护“人人都是志愿者、参与者、受益者”的生动局面,走出了“支部带村、发展强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的乡村治理之路。制定《古生村村民自治制度》,让乡村治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民自治格局,真正让村民唱主角、当主力。二是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将古生村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融入到村规民约、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等各方面,推行殡葬改革,倡导勤俭节约,规范村内婚丧嫁娶宴请标准,净化了社会风气,树立了良好的乡风文明。举办善行义举榜评选和中华传统美德宣传教育等活动,评选39户“文明家庭”、50户“星级文明户”、10名“十大寿星”,乡愁文化在乡风文明培育中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生活富裕“慰”乡愁。坚持生活富裕是根本,持续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是促进收入持续增长。大力扶持优质米、烤烟等种植,连片轮作种植200亩无公害蔬菜,增收240万元,发展100多亩稻田养鱼,实现收入360万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返乡就业56户,村内4 家饭店、13 家商店、20 家客栈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抓实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开展法律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服务等活动,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劳务收入达600多万元。2022年,古生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古生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强烈。二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公交车通到家门口,自来水全部入户,道路硬化、电网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老年活动中心、菜市场、幼儿园、文化室等公益设施,配备4名保洁员、3名医护人员。“新农合”医疗参保率95 %,养老参保率89%,社会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依托各级资源和群众文艺队伍,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20余次,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作者单位:大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