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鹤庆“绣郎”施达——

“00后”接过接力棒 非遗文化越“活”越“年轻”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1/15 09:16

2023年12月21日,施达与绣娘围坐一起,共同交流刺绣技法。

□ 记者 杨钰洁 赵霞/文

赵会明/图

“浅绿深绿薄荷绿,天青粉蓝月白绿,深紫浅紫深大红,金红白黄红水红……”这是施达自小在奶奶身边常常听到的白语歌谣,长大后这一句句歌谣不仅是施达刺绣时嘴里默念的配色口诀,更成为了他心里割不断的牵绊与乡愁。2000年,施达出生在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2020年,施达被选为鹤庆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服饰(鹤庆甸南白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施达的故乡——鹤庆坝子最南端的甸南地区,依旧留有传统男耕女织的生活习惯及理念,“绣花”一直被视为女人家的“活计”,农闲时,村里的嬢嬢和婶婶们便会随手拿起针线,在还未完工的绣品上补上几针。施达的奶奶是村里有名的绣娘,奶奶手中绣出的一顶顶虎头帽、小荷包、布扎、玩偶,装点了施达的童年,“绣花种子”也早早在他心里埋下。

“刚开始学习刺绣时,家人和朋友都不支持,大家觉得男生去学绣花是件很没出息的事情,学习之路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随着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有更多的人通过精美的白族刺绣作品对我们民族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兴趣、加深了了解,有更多的人通过刺绣摆脱了生活的窘境,开始增收致富,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施达目光炯炯、笑着说道。从小学到中学,施达一直在非议声中坚持学习刺绣。2015年,15岁的施达拜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文焕为师,进一步精进刺绣技艺。同时,他利用假期及闲暇时光开始走访鹤庆各个村子,向村里的老人们学习请教“原汁原味”的白族刺绣花样、配色和针法。

经过6年的学习、练习,施达的白族服饰刺绣手艺取得了一些成绩。2019年5月,他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首届“赛证融通中华传统刺绣技艺大赛”,获得国家级优秀奖;2020年9月,他负责的“云鹤刺绣——传古法 绣时尚”项目获得省级金奖;2020年10月,他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服饰(鹤庆甸南白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当年大理州唯一一位“00后”非遗传承人。2021年4月,他被评为云南省第二届百名大学生自强之星。2021年夏天,施达和同学们登上了央视《黄金100秒》的舞台,通过更大的平台向大家介绍了大理鹤庆白族最为传统的绣花鞋、虎头帽等刺绣作品及工艺。

手艺人,更应成为“守艺人”,这是施达心中一直坚守的信念。2023年是施达最有成就感的一年,“经过坚持不懈地寻访、收集和学习,我们成功复原了1940年前鹤庆甸南白族妇女传统头饰‘圣吉’,这个头饰早已失传,如今通过我们的努力它又得以再现、流传,我们白族是没有文字传承的,民族文化通过刺绣呈现在我们日常的衣物上,传统技艺技法的保留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施达认为,刺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也不应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年7月,施达将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在学校里他接受了色彩、构图等系统艺术课程的学习,拓展了苏绣、京绣等顶尖刺绣流派的技法,这些都让“绣郎”施达拥有了更为多样的发展可能。

目前,施达已是鹤庆小有名气的“绣郎”,越来越多对白族刺绣和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加入了他的队伍,“现在线上、线下教授的学生大概有400多人,一部分是和我一起做高端刺绣定制,主要是以老绣复刻为主,进一步深挖、复原传统工艺样式,同时,我们一部分人也在积极尝试刺绣与文创接轨,打造更多受市场和年轻人喜欢的刺绣产品。”施达介绍,高端绣品耗时较长,对刺绣技艺要求较高,所以产品价格能够保持在3至4万元,文创产品价格一般在100至2000元之间。施达自信笃定地说:“让刺绣‘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是我的目标。未来,在州、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将尽最大努力做好白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在化‘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上多花心思、下功夫,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