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中,美丽中国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又一次明确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
牢记殷殷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领域改革不停歇,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止步。如今,云南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和谐宜居的优美画卷。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近年来,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大理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洱海保护的重要原则,坚持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保护治理全过程,相继开展“四治一网”“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等系列行动,一体化推进洱海保护治理。
2023年
大理州已实施绿色生态种植26.16万亩
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
分类处置、循环利用农田尾水518.96万立方米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叮嘱,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殷切期望,昆明市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向纵深发展。柔波潋滟,鸥飞妙趣,芳草未歇,莲动渔舟,时光悠然......暖冬时节的滇池边如今正是这样一幅绝美的和谐画卷。
昆明已建成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
形成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
湖滨闭合生态带
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
维管束植物增至303种
鸟类增至175种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全省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
《2022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国家下达云南省的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
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提升到91.6%,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1.5%。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优向好,滇池、星云湖摘掉了劣Ⅴ类的“帽子”,泸沽湖(云南部分)被评为首批全国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
·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7%,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居全国首位。
一系列数据展示了全省
以创促建、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
结出的丰硕成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迈向新征程
锚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
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同心、不懈奋斗
汇聚磅礴合力和动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云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