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剑川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1/19 09:30

本报讯(通讯员 高文) 近年来,剑川县聚焦“历史文化名城样板、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潜力,探索创新文化振兴的模式,依托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变“软实力”为“硬支撑”。2023年10月,剑川县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强化阵地建设,搭建文化振兴平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1+8+93+N”的四级实践阵地,创新理论传播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完善以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为总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9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三级总分馆制体系建设,实现行政村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建设剑川县读书分享空间,积极推进沙溪古镇“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沙溪先锋白族书局“最美阅读空间”的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强化人才培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挖掘乡村文化能人,全县有乡村业余文艺队伍600多支。开设“剑川传统工艺大讲堂”,举办基层文化文艺人才培训、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民宿管家培训等60多场次,年均受益4000多人次。与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浦东新区开展文化艺术双向交流活动,编创具有剑川特色的《东山放羊调》《背盐调》《春暖花开》等白曲、小白剧。发挥乡村文化人才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强化遗产保护,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完成沙溪古镇欧阳大院、杨家大院修缮工作,将李瑞棻宅院打造成以剑川白族民居、木雕大木构件、木雕精品以及木雕研发成果为重点的实物展示和销售的平台,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依托剑川木雕、土陶、石雕、布扎等非遗项目,推出了一批兼具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元素的旅游工艺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成立了23个非遗传习所、2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1个非遗工坊,提升传统手工艺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非遗+”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非遗+”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工匠”等生产链格局,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1项、州级22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6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30名、州级31名;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工艺美术大师2名。同时,强化“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新发展模式,打造集中展示、销售文创产品的线上线下平台和非遗旅游线路,着力延伸非遗工坊发展链条,为非遗工坊进A级旅游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提供支持,有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