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立文化潮头 树学者风范

——记大理州第二届“苍洱霞光”人才殷群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1/23 09:40

殷群(中)到宾川县大营镇萂村开展田野调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记者 杨艳玲 见习记者 龚秋燕

“这是在永平调研博南古道、这是在喜洲调研白族扎染、这是在农户家走访……”谈起文化工作,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教授殷群打开了话匣子,边给记者翻看她的工作照片,边讲述她的“工作故事”。

多年来,殷群以扎实的教学、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服务于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师德师风、学术成果等方面表现优秀,成为大理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家。

立德树人 甘为人梯

“殷群老师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在她的课上,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希望能像她一样,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殷群的学生张进说。

从事高等教育30年,殷群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是大理大学民族学学科学术骨干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在大理大学民族学学科与博士点建设、科研平台发展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成绩显著。殷群长期从事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田野工作经验丰富。近年来,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文献的保护和整理、文化生态研究,在揭示地方文献与坝子社会文化的关系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她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研究,积极推动理论宣传与社科普及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走进青年学生。她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学校年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青山踏遍 大地求索

“我通过参与剑川索玛小镇的乡风文明宣传、乡村旅游培训,深刻感受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变,以及索玛小镇良好的文化氛围。它激励我要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规范自身言行,做好文化传承和育人工作。”殷群说。

在长期系统的田野调查中,殷群关注古村落生计方式转型,对古村落发展与保护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和创新性探索。她的专著《诺邓古村历史文化与景区化发展研究》,以多年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历史学、民族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方法,分析了诺邓古村历史风貌形成与存留至今的原因;梳理了该村生计方式变迁的历程、历史文化资源状况、文化遗产保护方式;重点探讨了该村从农业向旅游业转型和景区化发展的方式等问题,对民族地区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殷群牵头建立了凤羽、萂村、禾甸、诺邓等23个“民族学田野工作站”。对大理古村落生计方式转型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等建议。完成了《大理建设最美乡愁带的根基、原则与路径》等10多个学术报告、26项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成果。

“我最开心的事是通过民族学田野工作站开展文化育人。我和同事每年组织学生到民族学田野工作站所在村落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田野调研。”殷群说。

三年来,殷群带领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完成了《历史文化名镇凤羽的保护与利用》等田野调查报告60多篇,收集到大量的家谱、族谱、碑刻等第一手资料,参与宾川萂村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相关工作,制定了《萂村传统文化传习所建设方案》,用实际行动践行“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出在农民家”。

潜心研究 服务地方

“作为‘苍洱霞光’人才,我将继续当好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讲师和特邀研究员,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理发展的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殷群说。

近年来,殷群主持《白族民间科仪文书整理研究》《滇藏茶马古道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景区化管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及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白族佛教文化旅游研究》《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等国家和省、州级研究项目。她采用整体研究的方法,注重将以往被独立进行研究的问题,放在系统结构中阐释和讨论,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与区域社会研究方面提出新的研究结论。

2010年,殷群参加中央电视台《大理·中国城市影像志》十集系列片拍摄;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9部(册),副主编7部(册),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撰写的调研报告《大理州六大景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荣获“云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民族文化传承和育人实践创新》荣获“云南省第五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案例”三等奖,参与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边疆地区民族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体系建设》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