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
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在云南海埂会堂隆重开幕
省长王予波代表省人民政府
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
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
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过去一年
云南省政府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一起看看吧
↓↓↓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三个定位”,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重点领域的一系列趋势性方向性变化得到巩固拓展,迈出了“三年上台阶”的坚实一步。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
▪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5.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
▪粮食总产量1974万吨、创历史新高
新时代以来,我省经济总量继2012年迈上1万亿元台阶后,用6年时间、在2018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面对世纪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用5年时间、在2023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改造提升烟草、有色、化工等产业,以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连续18个月保持25%以上增速,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1.2%,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推动工业由传统产业拉动向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
▪花卉、中药材等育种创新水平全国领先,“云岭农科110”创新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有机农产品获证数居全国第2位,打造6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
▪狠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新增2个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接待游客10.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4万亿元。
▪现代物流业总收入突破85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4.5%。
▪成功举办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颁发首届“腾冲科学大奖”。新增“两院”院士3名。获批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
▪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5%、总量突破3000户,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户。
投资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
▪省委、省政府坚持每个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项目2751个,产业投资增长10.5%、占全部投资比重首次过半、达50.4%,产业民间投资增长8.7%、占全部民间投资的65.8%,投资增长由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拉动向产业投资拉动转变。
▪工业投资增长19.1%、规模和增速均居全省各行业第1位,能源、农业、旅游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渝昆高铁、滇中引水、昆明长水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滇藏铁路丽香段、叙毕铁路云南段开通运营,124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
对外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
▪务实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创新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中欧+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发展远超预期,累计发送旅客超25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3000万吨,运输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我国联通中南半岛及环印度洋地区的铁路大动脉。
▪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增长32.2%,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
▪我省承建的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通航运营,在周边国家实施58个“小而美”民生项目。
▪加快推进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磨憨、河口、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建成开园。
▪成功举办南博会、旅交会、产业转移系列活动等,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7%。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推动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全面提质,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8.02%、全程网办率81.97%。
▪创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受到国家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信用建设荣获全国进步单位、特色单位称号。
▪在全国率先启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5.4%。
▪制定实施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费超45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3%。
▪实有经营主体632.26万户、为2020年底的1.7倍,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企业增长37.2%,“四上”企业增长17.7%。
区域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
▪省、州(市)、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全部编制完成。
▪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和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昆玉、昆楚协同发展取得实效,滇西一体化和滇东北开发持续提速,沿边城镇带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建成10个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
▪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938个,新建改造地下管网6757公里。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实施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新增3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3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个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10个县(市、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不折不扣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依法治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九湖水质总体向优向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优良比例94.1%、创历史最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赤水河(云南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4%、细颗粒物平均浓度21.8微克/立方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绿美云南建设全面提速,完成营造林418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3.73万亩,新建成绿美乡镇100个、绿美村庄200个、绿美河湖296个。
▪新增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10个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
▪清洁发电量占比为83.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3%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74.3%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消除“三类”监测对象风险65.19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7.97万人,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76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53.9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3%。新增退役军人就业1.54万人、残疾人就业1.37万人。
▪新建、改扩建214所幼儿园,教师“省管校用”向初中延伸,普通高中帮扶实现县域全覆盖,职业教育“提质效”、高等教育“121”工程扎实推进。
▪基本医保参保率连续稳定在95%以上。兜底保障361.7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373个小区、19.67万户实现交房即交证。
▪“双提升”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136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质达标,16个州(市)达到新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血吸虫病历史性实现传播阻断。
▪亚运会参赛成绩历史最好。
▪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居全国第2位,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主题教育期间完成民生实事1.41万件。
▪10件惠民实事全部办结。
安全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
▪恢复和新增耕地350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80万亩。
▪煤炭产量增长11.2%,火电出力创10年来最好水平,新能源成为第二大电源、投产并网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为2022年的14倍,坚决落实“西电东送”任务,最大限度实现能源安全与经济增长“双保双赢”。
▪地方债务风险有序化解,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5.2%、10.9%。
▪配合国家举行高山峡谷地区地震救援演习,建立重特大地震灾害“123”快速响应机制,科学应对隆阳5.2级、芒市5.0级地震。全力抗大旱防大汛,安全处置33起森林火灾,有效应对17轮强降雨。
▪全面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应急广播体系。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跨境违法犯罪,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强化普法强基补短板,推进“护校安园”和防学生溺水等行动,开展民生诉求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起底整治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风险隐患,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再创新高。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回头看",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不断强化抓落实的立场、品质、能力和意志,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询问、质询和政协等各方面监督,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3件,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46件、政协提案617件,满意度持续保持100%。
过去一年的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殊为不易
是在有力应对1961年有记录以来
最严重气象干旱、能源供需紧张
和房地产、综合交通、水利三大行业
投资下行等多重困难中取得的
是在克服经济发展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中取得的
是在经过艰苦卓绝三年抗疫斗争后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