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5分钟•解锁一个职业】杨晓平:为直升机“看诊”的“全科医生”

作者: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4/03/01 16:47

万里碧空,“战鹰”翱翔。近日,昆明航空救援支队组织春节后首次飞行训练,负责为飞行护航的杨晓平和同事们往返于地面和高空之间,马不停蹄。他们既是飞行人员,又是机务人员;是空中的“安全员”,也是地面的“维修员”。

 

杨晓平是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副支队长、飞行一级空中机械师。入队23年来,杨晓平安全飞行时长达2400多个小时。他曾参与完成了昆明西山、大理苍山、丽江玉龙雪山、保山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等20余个火场吊桶灭火任务,为高原航空救援事业保驾护航。2023年11月,杨晓平被表彰为“中国消防忠诚卫士”。

 万米高空遭遇飞机断电 他临危不乱

  2001年,刚走出校园的杨晓平怀揣着“飞天”的理想踏入军营。那时在他的印象中,“空中机械师”是一个“高大上”“酷炫”的光鲜职业。2009年真正踏入这个行业才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行业。一手托着国家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宝贵生命,责任更是重于泰山。

杨晓平参加2021年3.30昆明市禄劝森林火灾任务时检修直升机

  2018年从黑龙江大庆来到昆明后,作为昆明航空救援支队的第一代创业人,杨晓平和同事面临很多困难和未知,第一次到高原地区飞行,杨晓平心中也有过忐忑。

  在一次高原集训期间,直升机飞行到一定高度后出现了断电的情况,此时机内警示灯如同电影场景般相继亮起。这意味着,机内大多数仪表的参数和信息无法显示,机组无法检测发动机状态,飞控系统也瞬间失效,只能依靠少数几个气动仪表盘捕捉少量信息。杨晓平心里一紧: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告诉他,这样的情形危险指数已经非常高了,但越是情况危急越要冷静。

  机组人员经过冷静的分析后,梳理清楚了大致原因后采取了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稳定的飞行,飞机降低到一定高度后恢复了电源,这时所有人才长舒一口气。

工作中的杨晓平

  在杨晓平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一次在大兴安岭执行任务期间遭遇天气突变,气象雷达监测到的雷雨区把返程的路堵死了。眼看着雷达上两个红色的区域在不断靠近,机组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判断,掐准时机赶在两个云层碰撞之前穿过去。稍有差池就有可能机毁人亡。

  对空中机械师而言,细致专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临危不乱,在危急关头帮助机组人员化险为夷。

  也正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杨晓平养成了“出发前不通知家人,落地再报平安”的习惯。“家人都不从事这个行业,没必要让他们都去承担这样的焦虑。”杨晓平说,时间长了,家人间也形成了默契,从不主动过问执行任务的情况。曾在零下三十多度低温下为飞机“体检”

  在杨晓平看来,从事这个职业需要有家国情怀:日复一日的重复背后,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有时需要超强的耐力去支撑。杨晓平曾经在黑龙江、新疆工作过,气温最低的时候,他和同事顶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在户外工作,有时还需要脱下手套检查,身体冷到“麻木”时全凭毅力支撑。

  空中机械师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做好地面维修保障,保障飞机起飞前处于良好的状态;二是空中监控直升机状态,协同配合飞行员完成飞行相关工作。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贯穿于飞行前、飞行中、落地之后。尤其飞机落地之后,飞行员的工作告一段落,但对于同样刚下机的空中机械师而言,他们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此,执行任务期间,顾不上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工作中的杨晓平

  “我们的工作容不得半点侥幸,一个细微的问题到了空中,就有可能酿成飞行安全事故。”多年来,杨晓平已经养成了细致入微的职业习惯,将一个个细微的隐患排除在飞行前,确保飞行安全。是“医生” 也是热爱探索的“发明家”

  为把机务保障工作做得更好,能让飞机更好地执行任务,杨晓平还积极推进装备研发革新,组织研发航空救援装置和设备30余件,填补了消防航空保障装备的诸多空白。其中,直升机变距操纵调整等四套设备获得国家适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考虑到野外作业不方便带上发动机清洗设备,时间长了容易导致发动机效率低下,杨晓平思考:能不能研究一个缩小版的设备,方便轻松携带呢?经过长达几年的研究和设计,一台便携式操纵发动机冲洗设备就这样诞生了,不仅填补了飞机野外作业时不能进行发动机高效清洗的空白,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杨晓平参加2021年大理森林火灾任务时在夕阳下检修直升机

  作为空中机械师,杨晓平还注重对直升机各类故障的分析研讨,先后总结出了200余个空中经验和注意事项,并带领装备人员编写完成了《昆明航空救援支队特勤处置手册》。

  刚入行时,杨晓平曾问过自己的师父一个专业问题,一时间答不上来的师父并没有觉得难堪,而是回去查了资料,过了几天之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认真解答。师父用实际行动,让他明白了“终身学习”的意义。

  “研究越是深入,越发现自己懂得太少。”如今,杨晓平也带领着一支100多人的团队,他希望把这种探索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我带的这个团队没有人超过我,最大的失败者是我。”他希望新一代的“机务人”能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练本领、强素质的浓厚学习氛围,担当起“守护绿水青山、保卫一方平安”的重任。

  策划:期俊军 罗蓉婵 张成

  文字:期俊军

  视频:许卓皓

  海报:王元

  稿件图片及部分视频素材由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