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还记得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
“索道医生”邓前堆吗?
云南怒江州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坐溜索到怒江对岸出诊(新华社记者秦晴2011年2月20日摄)
3月2日
这位感动全网的
“索道医生”光荣退休了
自参加工作到现今
40多年来
邓前堆身背药箱
穿梭于怒江的崇山峻岭之间
摇晃的索道
见证了他的坚韧与执着
崎岖的山路
留下了他的足迹与汗水
无论风雨交加,还是酷暑严寒
他从未停歇
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邓前堆医生
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溜索巡诊,只为给村民看病
人悬半空,头顶白云飘飘
脚底怒涛滚滚,耳畔厉风嘶吼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过江靠溜索”
曾是怒江两岸群众
出行的重要方式
奔腾不息的怒江和巍峨高耸的群山
一度成为制约这里发展的“天堑”
过去,邓前堆给病人看病需要溜索翻山。
乡村医生邓前堆所在的
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
山高谷深,人口稀少
拉马底村有6个村民小组
分布在怒江东西两岸
两岸村民要相见得爬几小时山路
10多年前
邓前堆因为溜索行医的故事
被大家所熟知
据邓前堆回忆
他刚当乡村医生时
从来没有溜过溜索
为了给怒江对面的乡亲们看病
他克服恐惧
自学溜过百米长的溜索
“我习惯手上带一把草
一手握住溜梆,另一只手照着电筒
快到对岸了
我捏住手里的草作为缓冲,就刹住了”
邓前堆为村民看病
为了医治因腹痛而处于昏迷状态的村民
邓前堆曾在深夜独自一人
摸黑通过溜索到达怒江对岸
并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为了给被火烧伤的老人治疗
他曾连续十余天每天过溜、爬山
赶到老人身边为老人清创上药、打针输液
……
从1983年到2011年
邓前堆无数次溜索过江
他信守“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
只要有人叫诊,保证随叫随到
年少立志,无论多苦不曾放弃
1983年,初中毕业的邓前堆
开始与哥哥一起到缅甸做生意
在一次回家的途中
他不幸感染了疟疾
大病了一场
在村里乡村医生的细心照顾下
才得以康复
正是因为这段治病的经历
邓前堆深深感受到了乡村医生
对于村民健康的重要性
从此下了当乡村医生的决心
开始了巡诊之路
为了给乡亲们看好病
仅初中毕业的邓前堆坚持边学习边行医
从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学医培训的机会
同时,他还坚持每月进山入寨巡诊
用民族语言宣传解释
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常识
提高了村民的保健意识
由于待遇太低
有三名曾与邓前堆一起工作的
乡村医生离开了
只有他一直坚持下来
石月亮乡的领导
曾有意让他出任拉马底村委会副主任
但他婉言谢绝了
因为村里本来就缺医少药
村民看病需要他
有人也曾劝他放弃乡村医生
到外地打工
他却婉拒说
“生在拉马底村,长在拉马底村
为乡亲们做点事是我的责任”
在乡亲们的眼里
邓前堆是随叫随到的“阿邓医生”
提起“阿邓医生”大家都竖起大拇指
“不管多远的路,有没有医疗费
阿邓医生都会给我们看病
他的电话就是拉马底村的120”
“溜索改桥”,乡村医生变家庭医生
一个药箱
走山路、攀山崖、过溜索
“索道医生”邓前堆的事迹
2011年被报道后
怒江群众过江难、出行难的问题引起关注
2015年
“溜索改桥”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桥建成了,村里还通了公路
邓前堆再也不用溜索了
2019年9月
邓前堆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辆车
开始了驾车巡诊之路
“以前最远的村子
四到五个小时才到
现在大概半个钟头就到那个村子了。”
邓前堆这样说
2020年11月
福贡县5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福贡县全面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后
邓前堆有了个新身份——家庭医生
村里有慢性病的患者
都成了家庭医生的签约患者
邓前堆每个季度都要随访
邓前堆曾说
村里新的卫生室建起来了
乡村医生从最初的1个增加到4个
乡亲们小病小痛不出村的目标
基本实现了
“我和乡亲们感情都很深
就是这份感情和信任
让我每天活得很开心,很有价值
一辈子当村医,绝不后悔!”
怒江群众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李寿华 摄
如今
在怒江州境内
天堑变通途
溜索已改造成为跨江桥梁
“溜索问诊”已成为历史
这位让乡亲们
可亲可敬又为之感激不尽的
乡村医生也退休了
但对于邓前堆而言
退休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邓前堆表示,退休不退志
自己仍然会继续关注乡村医疗事业
继续守护患者的健康
他还鼓励年轻医生
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