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杨丽——

听风读云 逐梦“天地书”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4/03 10:10

杨丽近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记者 杨磊

杨丽,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大理州气象局业务科技科科长。

3月21日上午,杨丽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履职尽责情况、气象事业发展情况等话题进行对话交流。

“这就是气象精神——准确、及时、创新、奉献”

主持人:“气象”两个字对于大众来说既普通又神秘,在您心里,是如何来诠释这两个字的?

杨丽:1988年,我考进云南省气象学校,从此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以为“气象”就是看天、观云,四季轮回,充满浪漫。1992年,我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国家四类艰苦台站——云龙县气象站。当时,我刚满18岁。工作后才发现,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这些在文学里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在气象工作中却是一个个抽象的数据、一张张枯燥的天气图甚至是一场场突如其来、带来巨大损失的灾害天气。

主持人:现实的气象工作给了您什么感悟?

杨丽: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真正理解了上学时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即使‘天上下刀子’,也要到观测场把数据读取回来。”这就是气象精神——准确、及时、创新、奉献。

30多年来,我与同事无数次沿着观测场小路走向百叶箱、无数次冒着倾盆大雨走向雨量筒,记录下每一个数据;无数个节假日,我们坚守在值班室,关注着天气变化,分析每一张天气图,从每一次雷达回波中捕捉每一个小小的信号。夏日,跟踪每一次降水过程的影踪;冬日,洞察每一次寒潮来袭的迹象。在每一个极端天气前发出一条条气象预警、预报……虽然苦,但如果通过准确预报,让人民群众免遭生命财产损失,那么一切苦都是值得的。

“四季更迭、节气轮转,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季更迭、节气轮转,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杨丽也成长为一名气象专家。2017年8月,杨丽到大理州气象局工作。

主持人:现在气象预报越来越准,您能谈谈这些年气象事业的发展吗?

杨丽:刚参加工作那会,我州每个县只有一个观测站,所有观测都是人工观测,需要观测员定时定点去观测场读取数据。15分钟内,我们必须完成观测场读取数据、编发电报、用手摇电话把电报传到邮电局报房等一系列工作。20多年前,气象台站计算数据使用的是算盘,大家都打得一手好算盘。每天中午2点,要通过收音机记录下省气象局广播的天气形势。由于高山峡谷地势,常常听不清楚广播的内容,尤其遇到天气不好,收听广播的效果更差,急得值班人员不停地拍打收音机,试图让收听信号好一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气象台站配备了电脑,把观测场的数据输入电脑,电报就自动编发出来。值班室楼顶还安装了卫星接收天线,县级气象台站也能接收到卫星云图、实时地面、高空资料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明显提高。后来,各县气象局开始安装建设自动化气象站,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由每天观测3次发展为24小时不间断观测、传输。2020年,大理州气象台站与全国一起同步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运行。

主持人:现在,我州的气象台站发展得如何?

杨丽: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气象站12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个)、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1部、温室气体观测站1个、闪电定位仪2部、全国地基导航卫星水汽站(GNSS/MET)1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7个。建成31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弥补了山区观测密度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我州气象自动观测网,强化我州精测精密能力。

现在,可以滚动发布10天以内逐3小时的预报,预报的空间精度达到1公里,时间精度达到1小时,预报发布的更新频率可以达到每3小时发布一次,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1262’联动机制提升了防汛减灾能力”

主持人:近年来,防汛减灾工作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在气象方面有什么做法和举措吗?

杨丽:我省2022年开始探索建立“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有力推动防汛减灾工作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全面提升防汛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能力水平,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262”联动机制精准化和精细化体现在两个层面:预报预警层面,气象部门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制作“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县、提前6小时和提前2小时强降水预报落区精细到乡镇”气象服务产品。目前全省气象预报空间精度达到1公里,时间精度达到1小时,重要气象预警信息直达防汛工作一线,气象预警预报精准性、及时性得到大幅提升,先导性得到充分发挥。防范应对层面,各级防指按照“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要求有序组织防范应对。

自建立“1262”联动机制以来,我州各地各部门以“1262”精细化预报和临灾预警为先导,强化响应联动措施,坚持关口前移,把隐患排查整改贯穿汛期始终,牢牢把握防汛救灾工作主动权,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实现因洪涝致人零伤亡目标。

“建议推进城镇化进程时,同步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主持人:能否请您谈谈,作为州政协委员,您如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

杨 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公众生产生活对天气气候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加大。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防灾减灾水平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因此,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深入思考,在今年大理州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防灾减灾水平的提案》。我建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同步加强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一是在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增强风险意识,从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防灾减灾角度出发,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二是加强和完善城镇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规划,加大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城镇各类预警、预报机制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城镇化气象灾害等预警预报网络和服务系统。加强应急管理、国土资源、水务、交通、气象、环境等部门合作和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要不断加大城镇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消除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滞后造成的灾害隐患,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各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减少防灾减灾资源的重复配置,实现防灾减灾投入的整体均衡和各种灾害治理投入的全覆盖,务求取得最佳的防灾减灾效益。三是完善城镇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市政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气候变化因素,提高城镇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标准,防止汛期和极端天气下强降水导致的内涝。对缺失的城镇硬件进行建设、完善和调整,比如,地下管网系统,交通系统改造,街区或社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等。四是完善应急协同机制,强化预警与响应的一体化管理。扎实开展应急预案修订和演练工作,健全应急管理、国土资源、水务、交通、气象、环境与城镇生命线运行等相关部门应急预案联动机制,做到职责清晰、准备充分、响应及时、处置有序,形成防御城镇灾害性天气的合力。五是加强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工作。积极组织、指导全社会开展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借助各种网络宣传媒介,畅通城镇防灾信息共享,开展突发灾害应急演练,提升市民抗灾、防灾、减灾、避害综合能力,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