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周应良) 近年来,大理市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引领发展动能不断积蓄、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为引领,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苍洱一体化保护治理系列三年提升行动,洱海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洱海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绿色革命高效推进,全市建成91座专项公园,建成区绿地率达39.8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率均达100%。“顺丰洱海”模式作为创新典型模式在全国推广,大理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坚持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现代产业体系重构。传统农业向绿色化、有机化、数字化转型,全市绿色生态种植面积达31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75个,喜洲镇入选部级农业产业强镇,大理市获评“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深走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达27家,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65亿元,大理市入选云南省数字乡村试点市。文旅产业呈“火热常红”态势,2023年,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78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2.68亿元。
坚持“项目为王”,推动社会投资稳定增长。2023年,大理市重大项目储备376项,总投资1985.65亿元以上,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民活动中心建设启动,完成15个老旧小区932户6.35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大理火车站东、西侧人行天桥建成投入使用。
坚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发展活力动力。全面实施营商环境“暖心行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8%。2023年,新增减(退)税、缓税(费)5.47亿元。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11万户,共完成“个转企”5189户、“企升规”149户,“四上”企业在库739户,增长28%,总量均为全州第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5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成效显著,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市一院晋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大理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坚持“服务+”模式,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智慧平台布草洗涤厂落地经开区产业园,将建设9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每日可洗涤5万套布草,有效降低洗涤成本。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包房金融支持+服务”,计划第一阶段向市场投放3亿元包房金融资金支持,单体酒店和民宿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为客栈经营者降本增效。定期组织举办民宿项目招商推介会,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大理民宿发展,推进大理民宿品牌化、连锁化、联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