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开屏观察|“我抑郁了”成口头禅,你是“口嗨”还是真的抑郁了?

作者: 来源:开屏·综合 时间:2024/04/17 16:02

“喂,您好,有什么能帮到您吗?”在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热线部办公区内,李一(化名)和3名同事平均每天要接到30个有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人员的电话,每到夜深人静,便是接线的高峰期,她们24小时轮守在心理干预服务热线电话前,生怕错过任何一次求助……

据《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呈逐年递增趋势,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近年来,全国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多,因抑郁症导致的悲剧频发。

近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在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了解到,2023年全年,该中心接到近8000名抑郁症患者来电,相比2022年5000多名增加了2000多名,其中,高危患者(即来电患者将实施自杀或正在实施自杀)来电有60多名,相比2022年增加了2倍多。

那么,抑郁症真的是简单的矫情或心情不好吗?人们常把“我抑郁了”挂在嘴边,这到底是“口嗨”还是真的抑郁了?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有哪些?抑郁症该如何治疗?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来到该中心,采访到干预中心现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周莉博士。

【解读】

就诊人群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今年中心心理热线部接电量和门诊的接诊量都在暴增,光上午就需要接诊30多个病人,诊室门口可以说一直在排长队。从年龄看,就诊人群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并且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这方面,多伴有一些自残、自杀的行为,科室接诊过最小的患者是一名7岁的孩子。”周莉介绍,从性别来看,女性患者就诊几率高,主要是由于传统观念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很强,不愿意就诊,更不愿意前往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因为在专科医院就诊容易被人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周莉告诉记者,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中心会定期开设一些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网络课程,青少年科每周有相关的父母课堂。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如果孩子出现了以心情低落为主,表现为郁郁寡欢,高兴不起来、兴奋不起来,像缺乏内在动力一样;思维迟缓,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而且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处于一种低下状态,每天睡眠时间充足但还是很累或者经常失眠;自我评价毫无价值;拒绝有趣的事情;比平时哭泣的频率更高;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情况,就要提高警惕,”周莉说,作为父母,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同时,父母要给孩子营造融洽、温暖的家庭氛围,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多陪伴孩子,拒绝“冷暴力”。


看到这个画面

医生知道他内心是绝望的

在周莉接诊的案例中,有一个19岁男孩让她印象深刻。“由于严重的抑郁症,他上了几个月大学就被遣送回来,当时有严重的自残倾向,曾用小刀划手导致肌腱断裂,在‘绘画治疗’中,他曾画了一幅画,画面是‘一个孤独的男孩背对着坐在悬崖边上,旁边有一棵完全枯萎的老树,远方太阳即将落山……’当时看到这个画面,医生知道这个孩子内心是绝望的。”周莉说,后来通过深入了解得知,发现孩子背后有很多家庭问题,其中包括父母关系不好、常年缺失父亲陪伴,存在家庭冷暴力等问题。后来,经过积极地治疗,男孩状况明显好转。

“曾经有一次义诊,一个妈妈带着15岁的女儿前来看病,因为害怕被妈妈看见自己痛苦的样子,要求单独进入病房后。她跟医生坦白已经病了很久,已经开始有无法控制的自残行为,包括用刀划手臂、划大腿,但不敢跟妈妈说。孩子曾经成绩非常好,也非常懂事,因为生病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绩一落千丈,便一度陷入自责和痛苦之中,她认为生病增加了妈妈的负担,孩子的自我评价非常低,但她同时也非常想好起来,就可以帮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周莉告诉记者,在给孩子妈妈写了病情告知书,并告知孩子情况非常严重,已经出现了非自杀性自伤,肯定要到医院治疗,希望妈妈参与到孩子的治疗过程中后,孩子妈妈的情绪当场就崩溃了,在义诊的地方歇斯底里地尖叫,并一直语言攻击工作人员。这时,本来情绪已经稳定的孩子又哭了起来,整个身体蜷缩成一小团,不停地小声地跟医生道歉,后来妈妈就带着孩子离开了,再没来医院就诊。

当时,整个义诊团队都陷入深深的无力感,大家都沉默了很久。后来得知,孩子的妈妈离过两次婚,再婚后又独自带着弟弟,其外公外婆也离了婚,并且平时基本不管孩子的妈妈。


抑郁症不是“做作”“矫情”

或“抗压能力差”

聊起抑郁症,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不少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而是做作、矫情、抗压能力差,不需治疗,但真相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可能导致持续的、严重的情绪低落,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持续2个周以上出现快感缺失、兴趣缺乏、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的想法,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和治疗。”周莉认为,这种病就像是大脑得了“重感冒”,需要患者正确认识、积极面对,才能走出阴霾,重获心灵阳光。

据了解,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但很多患者患病而不自知,或有强烈的病耻感,根本不愿意接受专业诊疗,甚至有患者家属阻挠患者去医院治病。“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认为抑郁症病人就是疯子,这种想法非常狭隘,也正是抑郁症的污蔑化加剧了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就诊意愿。”周莉说,患者及亲属要正确看待抑郁症,首先要愿意承认、接受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心理疾病,才能减少病耻感,积极主动接受治疗和心理干预。

周莉介绍,抑郁症的症状较多,典型症状可分为情感症状、认知症状和躯体症状三类。情感症状的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情绪低落主要表现为患者会在每天大部分时间出现情绪低落,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不能从日常从事的活动中获得乐趣。认知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收集信息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不关心等。严重时会产生“三无症状”,即无用、无助和无望及自责、自罪或自杀的“三自症状”。躯体症状的表现主要为睡眠障碍、饮食及体重障碍、精力丧失以及其他非特异性躯体症状。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轻浅、睡眠感缺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头痛、背痛等躯体疼痛的表现。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患抑郁症?周莉说,抑郁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基因、成长环境、应激事件等多个因素互相交织并共同作用在某一个节点上,就会触发这场大脑的“重感冒”。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遗传、神经生化和心理社会等因素对此病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从临床经验来看,抑郁症还和个人的家庭教育、成长经历有关。”周莉介绍,比如一些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冷暴力或者虐待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此外,一些创伤性事件,比如天灾人祸、亲人离世、伴侣出轨等,也会引发抑郁症。

【对话】

你是“口嗨”还是真的抑郁了?

记者: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听到人说“我抑郁了”,如何区分抑郁状态和抑郁症?

周莉: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抑郁状态和抑郁症。抑郁状态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低落状态,通常由于生活中压力、挫折或不幸事件引起。这种情绪状态可能表现为悲伤、失望、焦虑、易怒等,但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而抑郁症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情绪障碍,它持续时间可能是数月或更长时间,可能导致持续的、严重的情绪低落,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抑郁症患者可能会感到失去兴趣、无助、无望、自责等,还可能伴有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疲劳等,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的想法,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和治疗。

抑郁状态通常在适当调整生活方式或寻求心理支持后会逐渐缓解,而抑郁症则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和治疗才能有效缓解。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感到自己只是暂时性的情绪低落,可能只是处于抑郁状态,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寻求心理安慰来缓解,但如果感到自己持续性地情绪低落,并伴随着其他症状,那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干预和治疗。切记,及早发现和治疗抑郁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能对你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亲友应多陪伴、多倾听、多鼓励

记者: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周莉:目前主流的抑郁症治疗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的综合干预方法,经过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会缓解。症状缓解后就应当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找到能够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活动和爱好,并积极参与。此外,发现疾病要尽早治疗,避免一些躯体疾病的发生,还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体检,都有助于预防、治疗抑郁症。

值得呼吁的是,如果身边有患抑郁症的亲友,不能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他们,可以多陪伴、多倾听、多鼓励他们,带他们多运动,多参与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同时要积极地建议、开诚布公地讨论和了解抑郁症这种疾病,共同学习相关知识,陪他们一同前往专业的医院就诊。


精神科医生也需心理咨询师

记者:作为精神科医生,你们的压力来自哪里?

周莉:近年来,抑郁症患者在持续增加,2022年,干预中心热线接到5000多名患者求助电话,2023年增加至近8000名患者来电,看目前门诊的排队趋势,患者在暴增,其实两年前门诊就已经非常饱和了,科室医生根本看不完,甚至挂不到号。

每一个患者的情况都有差异,我们需要去深挖每种情绪产生背后的根本原因,我半天最多时候接诊30多位,少的时候也有20位,即便是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平均每个来诊者只有9分钟,其实是不够的。如果患者是和家长一起来的,一次接诊可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很多患者都在抱怨,为什么挂三点钟的号,却到了五点也没能排到队。

精神科医生每天都在接受负面情绪,甚至有患者对医生进行语言攻击,这类压力还是能承受的,毕竟从业近20年,有了心理准备。我们的焦虑在于市民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还是不够,接诊后遇到类似孩子本身很想看病,父母因为病耻感不让孩子看病的无力感。

不瞒你说,我们精神科医生也在定期做一些心理咨询,缓解一下工作中带来的压力,有点类似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讲述】

人生应该顺其自然

不要过度追求完美主义

古先生(化名)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自身的努力,成功走出抑郁症阴霾,以下是来自古先生的自述。

在2015年年中到2016年年底,长达一年半的时间,由于做生意导致压力太大,最终我抑郁了,医生诊断为焦虑症导致的中度抑郁症。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持续了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一秒钟都没有睡着过,很长一段时间24小时头皮发麻,一到晚上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能哭上几个小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想社交,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究其原因,我的压力来自多方面,生意压力大是其一,其二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患病了,医生说父亲的胃里长了个东西,让观察治疗,后来由于老家在农村,父辈的观念又比较传统,身体没有不适便没有就医,于是担心父亲身体这个心结便在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种子,导致我20多岁的时候就出现了因为过度焦虑自己身体,最终导致抑郁症。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的亲人因为牙龈癌去世了,那会刚好赶上我牙齿也不舒服,我就严重怀疑自己得了牙龈癌,便立刻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告知我,牙齿只有一些很常见的小问题,当时我信了,第二天又开始怀疑,于是又去医院就诊,这样重复看牙齿的行为持续了十多天,最终才算放心。

回顾我的病史,我觉得还是由于太追求完美、太爱钻牛角尖导致的吧,好在我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加之亲人的理解和陪伴,最终我通过按时服药、跑步、看书、旅游等方式让自己走出心理阴霾。

自2016年病情基本稳定后,偶尔也会复发,但复发时间较短,有时候几周,有时候几天,但都是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去治愈。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李赛 杜帆 摄影报道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袁熙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