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杨艳玲 熊志明 朱蕾
通讯员 杨伟松 黄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宝丰之美,美在人文、美在山水。诗歌,帮助云龙县宝丰完小的孩子们寻找到家园文化之根,建立起与本民族、本土历史文化及其内在精神的联系,让他们成长为知乡爱乡的主人翁。诗歌创作,成为孩子们追逐梦想的“助推器”。
依托资源积极创作
“宝丰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孩子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云龙县宝丰乡党委宣传委员罗晓剑说。
宝丰是云龙县的古镇之一,留有大雒马邮亭、董泽故居等众多人文古迹,古镇里的一砖一瓦都似无言的史书,一草一木都是鲜活的诗歌。宝丰完小的学生们在学校和老师的组织下,会定期到董泽故居等地,详细了解这些古迹的历史渊源,切身去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搜集诗歌素材。
“宝丰开展少年诗歌创作,对山区少年儿童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云龙县宝丰乡文旅中心退休职工杨兴源说。
“我从小就生活在宝丰古镇,炊烟、梨花、麦田就是我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我把它们带给我的美好和温暖写成了一首诗,希望通过这首诗能让大家认识我的家乡,也想通过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热爱。”云龙县宝丰完小六年级(88)班学生钏婉婷说。
借助外力提升水平
引导乡村少年儿童以诗歌的方式在方寸之间显山露水,做到小角度反映大主题、小情调反映大情怀,是“诗歌与少年”成长计划中值得探索的一环,目的是留住乡愁、记录时代、放飞希望。
日前,云龙作家张礼彬被聘任为大理州“诗歌与少年”成长计划导师,聘期3年,负责指导云龙县宝丰完小学生的诗歌创作。为给孩子们传授更多搜集诗歌素材的方法,擅长创作农村题材作品的张礼彬带领孩子们在古镇的田间地头充分感受泥土的气息,新鲜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兴致勃勃。跟随张礼彬老师在田间地头采风、听老师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景致,孩子们安静而好奇,他们用想象的翅膀飞向泥土芬芳的春天。张礼彬说:“孩子们写的诗歌,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纸上跳动,他们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饱含深情,笔下的春天色彩鲜艳,生活的美好扑面而来。”
“通过‘诗歌与少年’成长计划,很多老师和作家来到宝丰教我们写诗,让我十分开心和感动。我想写更多的诗,写出家乡的古风古韵,写出家乡的魅力。”云龙县宝丰完小六年级(87)班学生赵银焕说。
依托平台走出大山
“‘诗歌与少年’成长计划目的是要在青少年中播种下‘诗歌的种子’,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诗歌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最终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李智红说,“我们要在语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使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爱上诗歌,最终成为我们大理新一代的诗歌少年。”
云龙的大山为何是贫瘠的?沘江的水为何会奔向远方?在教导孩子们用心去感受乡村的同时,老师、作家、乡邻教会了孩子“知识改变命运,诗歌改变生活”,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少年自当扶摇上,揽星衔月逐日光”的力量。
2023年,宝丰完小的孩子们带着他们自己写的诗《宝丰——我美丽的家乡》,在首届大理诗歌节启动仪式上朗诵,他们通过诗歌走出大山、走向美好的未来。云龙县宝丰完小作为大理“诗歌与少年”成长计划试点之一,将继续挖掘培养具备诗歌写作能力、诵读能力的诗歌少年,与诗歌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