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葛尚恩:身残志坚 巧手“塑”人生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5/29 10:04


葛尚恩在加工陶器工艺品。(摄于5月16日)

□ 通讯员 陆向荣 文/图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5月16日上午,笔者走进巍山县庙街镇六合村委会顾旗厂村,现年48岁的葛尚恩正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专心致志地制作一件名为《传承》的龙舟陶器工艺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船’和‘传’是谐音,‘承’就是发展下去,作品寓意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生生不息。”葛尚恩告诉笔者,这件作品仅制坯已整整花了六天时间,现在准备进行上釉和烧制,计划参加云南美术馆下个月举行的展览。“前年有两件作品《守护》和《知行合一》入选了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的陶艺邀请展,并被收编进了《山花漫——首届云南民族茶器作品集》。”葛尚恩开心地说。

地处巍山东山脚下的顾旗厂村共有737户2684人,这里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村民们除了发展传统种植和养殖业,还以善制日用陶器而著称。在二十世纪70年代,这里几乎三分之一的人家都会制陶,从直径大到1米多的大缸,小到10多厘米的壶和碗,都是农家常用的生活用品,畅销巍山城乡市场。

“制陶是父亲传下来的手艺活,尽管现在他已有77岁高龄了,但还是经常到作坊里指导工人制作陶器。”葛尚恩说,他自幼就看着父亲制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就渐渐地爱上了这一行,初中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制陶能手。为了运输陶器成品,葛尚恩买了辆货车开始跑货运,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04年的春节,对于葛尚恩而言终生无法忘记。春节将至,家家忙着采购年货,跑运输的葛尚恩更是早出晚归,想着多跑一趟多挣点钱,虽然太阳已偏西,但他还是驾车驶向了通往南涧的路上,由于避让路面障碍加之方向失灵,葛尚恩的车辆失控侧翻到了路下……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葛尚恩终于出院,因颈椎神经挫伤导致高位截瘫,刚过而立之年的葛尚恩将近1年生活不能自理,被鉴定为二级伤残。为不给家人增加负担,一向乐观的葛尚恩开始了艰难的家庭康复训练,吃饭、穿衣,这些原本轻而易举的小事此时却显得如此的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过后,葛尚恩终于又站了起来。站立起来的他已无法再开车,就决心制作土陶,心灵手巧的他在设计构思上将巍山的历史文化与陶瓷工艺巧妙地结合起来,生产出来的一件件精美陶器很受顾客青睐。

当地残联了解到葛尚恩的情况后,给予他资金帮扶,鼓励他扩大生产、改变营销模式、探索开发新产品。2018年,葛尚恩被列为省级残疾人创业示范户,给予扶持资金1万元。为便于产品的销售,改变营销模式,残联积极推荐他参加职业技能电商培训,帮助他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使产品销往外地,在新的起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制陶作坊每月可生产花瓶、茶具等20多个品种近15万件陶器,每月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葛尚恩介绍说,陶器制作要经过开陶土、备陶泥、制坯、贴花、上釉、烧制等10多道工序,这些事情全靠纯手工操作,如今在六合村乃至整个巍山县,绝大多数陶工纷纷转行烧制砖瓦,只有葛尚恩一家仍坚守在陶器制作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葛尚恩的作坊也由过去生产单纯的生活用品向艺术品发展,生产出的瓦猫等工艺品不仅在本地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还远销到了北京、上海、浙江甚至国外。2023年,销售额达60多万元,纯收入20多万元。从去年5月份开始,葛尚恩还借助巍山旅游产业发展的契机,推出“沉浸式”手工陶器制作体验项目,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每个月又增加2万多元的收入。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葛尚恩不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2023年9月,葛尚恩自己出资8000多元,组织了村里的34名留守妇女和残疾人,进行陶器瓦猫制作培训,并将培训成绩优秀的13名学员吸收到自己的作坊里务工。“每制作一个瓦猫泥坯有5元钱的收入。”正在作坊里务工的村民张荟玲告诉笔者,因为要接送孩子和做家务,她每天只固定制作瓦猫泥坯18个,每天有90元的收入。“做得最快的工人每天能做30多个,收入有150多元,作坊每年劳务费支出在13万元左右。”葛尚恩说。

揉捏塑造、雕刻烧制……原本平平无奇的泥土,经过双手的打磨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身残志坚的葛尚恩在重塑泥土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他精彩的人生——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