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江
“大理州地处滇西,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水稻是大理州最重要的口粮作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培育优异的新品种是促进大理州及云南省高海拔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说起工作,大理州农科院高级农艺师何张伟总是认真而严肃。
开展高海拔粳稻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绿色、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工作正是何张伟多年来坚持不懈干的一件事。十七年光阴,汗水与泥水相和,他用坚毅的步伐走出一条新“稻”路,将知识播撒在田间,把论文写在了苍洱大地上。
术业专攻,在田间打技术硬仗
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拥有大量的优异种质资源才能培育出好的品种。工作以来,何张伟广泛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种质资源600多份,通过种植观察筛选鉴定,把性状优良的开展杂交组合配制,2007年至2023年累计配制水稻杂交组合2329个,按照高海拔水稻育种目标每年对1000多份各世代育种材料进行定向选育。他开展的大量基础工作为高海拔粳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为解决制约大理州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积极开展科技自主创新,通过长期攻关和不懈努力,育成通过省级审定品种6个,获植物新品种权6个;自育凤稻23、29、30、31号等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等优良综合性状,多次入选云南省和大理州主导品种,在高海拔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增效作用显著。其中,凤稻23、29号先后作为云南省高海拔常规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对照种,是云南省高海拔粳稻新品种选育的标杆品种。2016年,何张伟在鹤庆县辛屯镇三合村进行凤稻30号百亩高产攻关, 平均亩产739.95千克,最高产量808.55千克/亩,创高海拔(海拔2200米)粳稻高产纪录。他选育的优质香软米新品系凤15—53荣获2021年首届云南省作物学会优质稻米鉴评会金奖,2022年该新品系在大理市湾桥镇打造百亩示范样板中,平均亩产822.4千克,其中,最高田块亩产达898千克,创洱海流域优质香软米百亩示范高产纪录,在解决水稻品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示范推广,让研究成果惠及四方
何张伟在加强新品种选育创新的同时,也加大了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举办新品种高产示范、省州主导品种推荐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发布、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向适宜区推荐优良新品种,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进程。育成的“凤系”水稻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通过大力推广,现已成为云南省高海拔稻区主栽品种,年推广种植面积在90万亩左右,覆盖云南省高海拔稻区60%左右的面积。“凤系”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为促进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保障我州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何张伟还重视加快水稻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种植户6000多人次,通过大量技术培训和示范样板打造,有效增强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户的理论知识和水稻种植水平,为水稻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促使大理州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栽培技术规范、大理州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范、大理州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洱海流域水稻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等在州内及云南省适宜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大理州水稻生产的科技进步,水稻产量逐年稳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兢兢业业,多年耕耘结硕果
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无数试验,为何张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工作期间,他发表了学术论文16篇(国家级10篇,省级6篇),参编专著1部(中国水稻品种志云南卷);主持、参与了省、州科技项目30多项,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5项,其中省级3项、州级2项;担任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水稻研究室主任、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大理试验站站长、云南省第十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先后被评为“大理州农业科技入户先进个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云南省作物先进工作者”“苍洱霞光高层次人才”。
高海拔粳稻新品种选育是一个艰辛的工作,新稻从生产调查、进行杂交组合配制、选种、试验示范,直到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米饭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示范田和生产田,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观察、记载、指导等工作,一个优秀品种的成功培育需要千百次失败的积淀。
面对困难与挑战,何张伟没有退缩。“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对‘三农’具有深厚的感情。17年的辛勤付出能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一份力量是我最大的欣慰。”这是何张伟对自己多年坚持的一句总结,简单而朴实,却字字有情、句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