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理论与实践

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6/06 08:44

□ 杨凤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教育的实践论与辩证法高度契合的结晶。“以学生为本”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常常挂在教育工作者的嘴边,或出现在文件里,但如何才能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和名校跟岗研修,通过学习以及返岗后的实践与思考,加深了我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解,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以学生为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弃于荒野的树根,在艺术家的手中可以变成美丽的根雕。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带着对教育的美好希冀,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条件,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用美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坚信自己是一个完整、鲜活的与社会有关联的生命个体,有着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感知生命成长的真谛,促使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教学相长,彼此成就。

以学生为本,要善待每一个孩子。“善”可以出自于人性的爱,而“待”则需要智慧,我们要尊重并坚持走近每一个孩子,认识孩子的个性,理解孩子的情感,包容孩子的缺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既要注重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共性问题“一刀切”,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殊问题“切一刀”。以“善+待”给予孩子有智慧的爱,用有智慧的爱去呵护,去滋养、去发现、去研究每一个孩子。

以学生为本,要采用多元智能的评价。鱼儿戏水、老鼠打洞、羚羊奔跑、猴子上树、老鹰击空,不同动物以不同的运动方式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运动本领没有优劣之分,又怎可用一场爬树比赛分出个你输我赢?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思维智能、艺术智能、运动智能、空间结构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和水平不同,而对学生的传统评价有时却局限于“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为核心的智力”范畴,用标准化考试制度对学生一视同仁。因评价方式、内容、结果的单一、片面导致了人们对人和人才认识的局限,从而大大削减了那些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欠缺的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评价制度,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个性与特长,通过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扬长”的教育中得到发展,成为优秀的人才。

以学生为本,要遵循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日月交错、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春种秋收,这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人的生长发育和教育也应遵循自然的规律。首先,要抓住时机。譬如,行为养成教育在幼儿,学习习惯培养在小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和大学。其次,要把握节奏。教育应遵循规律分层分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特别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习鸟儿孵蛋的方法,“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鸟蛋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再次,要遵守秩序。教育是讲究秩序的,有序的教育秩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正面的示范效应,激励学生追求卓越”的红利面前,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盲目扩张,以免破坏原有地方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主体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我们应坚守教育初心,胸怀“大教育观”,营造和谐、稳定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实现人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生为本,做适合学生的教育。陶西平先生用一则饮茶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服务是适合对方需要的服务。做适合学生的教育,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适应差异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个性化的课表、有声有色的选课走班、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就是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的有效举措。其次,要选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就如人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入3-5克食盐,如果每天被动、生硬地接受一勺食盐的投喂,一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将食盐放入菜肴和鸡汤中,何其美味!教育如同烹饪中用盐,无痕最好。

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要时时刻刻坚持更新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总结教育经验,以正确的教育观为指引,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行为评价,遵循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善待每一个学生,做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还应创新教育思想,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内涵,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作者系下关一中党委专职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