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生态农业实力出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6/07 00:01

□ 记者 杨钰洁

大理古生村的田地,远远看去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连片的稻田里不时有白鹭掠过,村民们抢抓节令、栽插水稻,几个月后,丰收的喜悦就会绽放在每一位农人脸上。

洱海流域是理想的高原水稻种植区,水稻种植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如何高效转化农业既有优势,做到“人有我优”,是大理作为生态之城、农业大州一直探索的方向。“放眼望去这12亩稻田都是我的‘论文’。”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瑞轩明年将从古生村的稻田里“毕业”,过去两年里,她驻扎洱海湖畔以《有机水稻关键种植技术研究》为课题,与科研专家一起为大理绿色农业、生态种植“量身定制”方案。像高瑞轩这样的年轻人,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里还有许多。

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位于大理古生村,第一家科技小院于2022年2月正式揭牌。如今,洱海流域的科技小院从1家发展到15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团队统筹下,全国30多家单位、300多名科研人员在大理开展了“洱海科技大会战”,聚焦面源污染解析与防控、高值作物系统构建与优化、高肥力土壤与有机肥利用、绿色功能投入品创制与应用等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创建了污染防控、绿色种植和农民增收一体化的“大理模式”,让洱海流域农业产业从传统单一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为主,逐步转向协同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高质高效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去年5月,张福锁院士及相关专家团队,在大理市、洱源县采用水稻绿色智能肥和绿色有机化新技术、新模式,开展2万亩绿色生态种植水稻模式试验,共有6780户农户和1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同年12月,省内外专家对试验种植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试验区平均单产比非试验区增加10.0%以上,核心试验区总氮、总磷和COD减排成效显著,该模式实现了高产稳产、节肥节水、减排增效,对指导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生态种植具有重要价值。

今年,在进一步扩大推广绿色生态水稻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大理白族自治州还将积极探索绿色生态种植蔬菜模式,设立蔬菜种植试验区,开展莴笋、贡菜、辣椒等特色蔬菜的绿色生态种植试验,打造蔬菜绿色高质转型示范区,力争减排污染负荷30%以上,促进蔬菜绿色种植与洱海保护治理协调统一,加快推动洱海流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进程。

“好山水育好产品,好产品卖好价钱”不仅是大理农人的期盼,更是大理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答题。在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方面,大理州积极在产业链的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上下功夫,带动中间端深加工,持续做好农业主体的重点培育和精准招引,加快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推动大理乳业、核桃、樱桃番茄、蓝莓、贡菜、海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一批地理标识度高的“苍洱名品”,大幅提升了大理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近年来,中老中越铁路生鲜冷链“大理号”国际专列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行,为更多大理“土特产”走向海外提供了机遇。大理州在宾川县建成了省内首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弥渡县、剑川县、祥云县建成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大理优质农产品贴上了国际“通行证”,截至目前,约有14柜来自大理的水果、牛奶、蔬菜通过“大理号”专列“驶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