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杨艳玲 王光保 通讯员 奚兴乾
大理拥有白族三道茶、大本曲、霸王鞭、扎染、甲马、陶艺、木雕等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近年来,大理州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系统规范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也让非遗传承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学生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传承非遗,形成了非遗传承的星星之火。2020年,大理州“非遗进校园”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我州非遗传承人纷纷走进校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6月5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绕三灵代表性传承人赵丕鼎一家来到大理市喜洲镇作邑完小,为孩子们教授白族大本曲、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
“唱大本曲不比你们用洋码子唱歌,里面有许多名堂呐!”在赵丕鼎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跟着三弦学起了大本曲。
“我们学校与赵丕鼎老师的‘花上花艺术团’深入合作,把非遗传承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把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学,让广大学生认识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邑完小校长杨作琴说。
赵丕鼎2017年开始担任作邑完小的校外辅导员,他将大本曲等白族非遗文化引入校园进入课堂,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赵丕鼎说:“民族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不能把它丢掉,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地把它发扬光大。”
作邑完小五年级学生刘施施说:“我是白族人,通过非遗传承老师教授,我学会了跳霸王鞭。”三年级学生张书雅说:“我在学校学会了跳霸王鞭、打八角鼓、唱白族调,在任何场所、任何舞台都可以表演。”
我州每年会在12个县(市)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授课内容包括巧夺天工的匠心之作、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淳朴丰富的民族歌舞等,很多传统非遗技艺在创新教学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非遗进校园’主要的目的就是‘小手牵大手’,只要一个学生来到这里上课,就能把一家人带动起来,甲马注重的就是孩子的自我表达,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只要把自己创作的图样故事讲得清楚就可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甲马代表性传承人张瑞龙说。
大理市下关四小从2018年开始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有保障非遗教学使用的教室,每周五下午固定开展活动。三年级学生杨城瑞说:“张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去设计、雕刻和拓印甲马这项非遗技艺,我喜欢甲马,希望把甲马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学生周豪禹说:“参加甲马社团后,我学到了很多甲马技艺的知识,当我亲手完成一件甲马作品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成就感,还有对甲马非遗传承的敬畏。”
大理市下关四小副校长陈敏说:“我们邀请了大理州白剧团、大理州白族文化传习所的专家、非遗传承人长期到校开展白族三弦弹唱、白语说唱、白族甲马、白族扎染、剪纸、土陶等社团活动,实现了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艺术特色的层次,目前,全校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
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州青少年实现了对非遗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达到了传承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