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数字赋能与珍品档案《大理震灾图说》的新生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6/12 08:55

震灾区域轻重图。 [陶晓东 摄]

大理城震火两灾图。 [陶晓东 摄]

6月9日,工作人员在查看《大理震灾图说》。 [杨艳玲 摄]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大理震灾图说》。 (州档案馆资料图)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大理震灾图说》。 (州档案馆资料图)

6月9日,工作人员指导群众查档。 [杨艳玲 摄]

□ 记者 杨艳玲 李鹏 杨桂清

1925年大理发生了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当时有人用画笔将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记录了下来。86年后几经辗转,由4幅彩绘图构成的《大理震灾图说》组图从海外捐赠到我州,由州档案馆保管。如今,经过抢救性修复保护,这组《大理震灾图说》在尘封了近百年后,在6月9日首次向社会公开。未来,这组图将搭上州档案馆数字化转型的“快车”,走出“深闺高阁”,实现从纸质到数字化活化利用,让更多的人通过专业档案平台调阅查看。

揭开面纱:珍品档案“晒”出来

6月9日,记者在州档案馆见到了《大理震灾图说》档案文献的真容。州档案馆馆员董甜甜一边取出《大理震灾图说》档案文献,一边介绍说:“ 虽然历经近百年,但这四幅图保存完整,没有残缺,色彩依然清晰可见,文字标注清楚,题记配合图画,全面完整直观地反映了1925年大理大地震的情况。”

1925年3月6日(农历二月廿二),大理发生7.1级大地震,为大理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强的一次地震,也是伤亡最大的一次地震。《大理震灾图说》由4幅长55厘米、高32厘米的彩绘图构成。在董甜甜小心翼翼地操作下,第一幅“大理城震火两灾图”完整地呈现在记者面前。该图主要描绘了地震及震后大理城引发火灾的惨烈画面。此次地震当时共造成3736人死亡,7260人不同程度受伤,受灾39731户,倒房75963间,倒墙96629堵,牲畜死亡10113头。整幅图对大理城的布局,受灾点位做了详细描绘,再加上是彩色描绘,将地震发生后城内的情况客观准确地做了记载。

第二幅是“震灾区域轻重图”。画面用紫色和绿色表示地震灾害轻重程度,记录洱海周边和大理古城地震的轻重和损失程度;第三幅画面分三部分,分别是“震灾后抬埋死尸图、搭棚擎持市面图、避灾安置图”。还有街市,部队在野外,产妇住帐篷等场景;第四幅是“震后施粥图”。画面记录了东南、西北两个施粥厂施粥人数、煮米数量等大略情况。

“这4幅图不仅填补了馆藏档案资源的空白,而且也为大理地区研究地震和历史资源的挖掘发挥了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州档案馆馆员董甜甜说。

兰台追梦:馆藏档案“活”起来

在州档案馆,《大理震灾图说》档案文献的首次公开,标志着我州档案修复保护及利用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州档案馆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加大了档案接收、征集力度,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对收集到的档案及时进行抢救保护,不仅丰富了馆藏还推动档案活化利用。

2011年,州档案馆接收到《大理震灾图说》4幅文献时,4幅档案文献色彩依然清晰可辨,文字标注清楚,题记配合图画全面完整,但由于年代久远,已出现纸张老化变脆,画纸与上层的玻璃有黏合,下层的三合板老化发黄,封边的胶带有部分脱胶,碎化的画纸部分滑落遗失,造成画面有残缺,急需抢救保护。

“我们的这些历史档案,如果不进行抢救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字迹的退化,纸张的变脆,那么档案上记载的信息就消失了,所以必须对这些档案进行抢救和修复,因为这些是历史的一部分。”州档案馆副研究馆员陶晓东说。

由于没有抢救珍品档案的技术人才及相关条件,州档案馆将馆藏档案珍品《大理震灾图说》4幅文献,以及征集到的《杨振鸿墓表》等21件馆藏档案送到了西安专业机构进行抢救保护。

“档案修复工作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档案的修正、恢复、补洞、加边、去酸、去碱,去尘,以及去除不利于档案长久保存的各种因素,使档案恢复原来的历史面貌,档案修复抢救的原则,就是要修旧如旧,通过专业的技术方法,有效保护和传承。”陶晓东说。

经过专业修复,包含《大理震灾图说》《杨振鸿墓表》等21件馆藏档案得以重拾旧貌。下一步,一批珍贵的馆藏档案文献将进一步得到活化利用,让更多的人通过专业档案平台调阅查看,让大家通过历史档案看到一个个真实的大理历史场景。其中,馆藏珍贵档案《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还成功入选了《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州档案馆共有馆藏档案全宗371个113117卷374943件,排架长度2717.93米。录音录像、影片档案170盘,照片24484张。在大理州“数字大理”的整体框架下,州档案馆经过三年的努力,馆藏一千多万页的纸质档案被一一装进计算机“智慧大脑”,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1.5%,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示范数字档案馆”,实现了数据信息“乘风破浪”代替群众“跋山涉水”,在保护利用的路上,州档案馆藏档案通过数字化建设“活”了起来。

数字赋能:纸质档案“跑”起来

大多数人对档案馆的印象是脱皮的纸张,发黄的卷轴;然而, 走进州档案馆,最大的感受就是满满的科技感。大理州数字档案馆建成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产化,系统功能实现便捷化,档案数字资源实现多样化,档案云平台管理实现一体化;海量的档案正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走出“深闺高阁”,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实现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实现了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蝶变”,为更好地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档案馆数字化利用后,手工查询档案转变为计算机联网查询,实现了‘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较大转型,档案利用更加便捷高效,更好地服务群众。”州档案馆副研究员吴惠玲说。

州档案馆在建成12县(市)数字档案馆后,将打破“信息孤岛”,激活全域共建共享“一盘棋”。把全州13个数字档案馆联成一张网,实现全州一网通查通办,应用搜索引擎实现目录检索响应时长不超过5秒,全文检索不超过20秒。档案借阅从原来的“排长龙”,到如今的“一键出库”,也让查阅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档案“为民服务”的快捷。

“我是第一次来大理州档案馆,感觉非常好,这里环境好,服务周到,查档案的效率非常高,只要输入关键词很快就能搜到你想要找的档案。查阅这些数字档案,可以避免频繁翻动纸质档案,对档案造成损失。对于档案管理员来说,他们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了。”查档群众刘韧说。

通过努力,州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系统已经建成,使档案管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州档案馆副馆长张玉友表示,下一步,州档案馆将全面推进档案工作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发挥好档案在大理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