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郑绍德:匠心“雕”出幸福生活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8/06 09:03

郑绍德在家中雕刻茶桌。(摄于7月13日)

□ 通讯员 陆向荣 文/图

雕木成画,刀下生花。

7月13日午后,笔者走进巍山县大仓镇同兴村委会西城村,现年59岁的郑绍德正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雕刻着一张茶桌,桌上放着刻刀、榔头、钢尺、圆凿、锯子等工具。只见他左手紧握刻刀,右手拿着小槌或轻或重地敲击,随着木屑的散落,木头上隐约显现出一个动物的轮廓……“这是貔貅,意味着聚财。”郑绍德放下小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地处红河源头的西城村共有农户88户199人,大多数以务农为生,郑绍德家是唯一的木雕加工户。在他家的小院里,到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雕,连客厅的茶几、墙上的装饰、走廊的花架,都是他自己雕刻的作品。一件件毫不起眼的树根和木头,经过整理剪裁、削刮挖磨等工艺,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谈起自己的木雕手艺,郑绍德最感激他的岳父郭正华:“我16岁就开始跟着他学艺了,跟着他去过怒江六库、临沧凤庆等地帮人做家具和装修房子,后来就成了他的上门女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郑绍德又拜巍山木雕建筑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家靖为师,并先后参与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巍宝山长春洞、大小寺的修缮工程。

“木雕最重要的是从原材料入手,先看它像什么、适合做什么,再考虑如何把它变成一件艺术品。”郑绍德指着客厅里一件名为“典故木板雕”的作品告诉笔者,这个木雕的原材料是2013年初就搜集到的红椿木,但一直没想好要去雕什么作品,直到2016年偶然在书上看到了《八仙过海》的故事,灵感一下子就来了,经过半年多的精心雕琢,惟妙惟肖的造型,流利的线条,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八仙过海”。这件作品还参加了大理州委宣传部举办的州庆六十年展览,并获得了工艺美术品创意设计大赛铜奖。

“刺啦刺啦”“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回荡在宁静的院落中,郑绍德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刻刀,不知不觉间,和刻刀为伴的日子已有40多年。一天上千次的雕琢,抱着几十斤的木头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多年持刀雕刻,郑绍德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在传承中不断追求创新,民间传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都成为他刀下的故事。

讲到雕刻的方法,郑绍德介绍,木雕中有浮雕、圆雕、镂空雕等类别,其中最考验技术的就是镂空雕。“为什么说镂空雕有难度呢?你看这个牡丹,最细的地方只有几毫米,完全靠手工一点点刻进去,十分耗费时间,一不小心整件作品就废了。”郑绍德指着客厅里摆放着的一件“富贵牡丹”木雕作品说。

匠心传承“雕”出幸福生活。“我雕过最好的一件作品叫‘飞龙在天’,是帮楚雄市中山镇一位顾客雕的,整整花了60多天,加工费收入5.8万元。”郑绍德告诉笔者,儿子郑贤松尽管才27岁,在自己的影响下,也已经是木雕能手了,同时还负责在网络上进行产品的宣传推销。父子同心,其利断金。如今,郑绍德还注册成立了巍山县大仓镇原生态根雕厂,2023年,实现销售额80多万元,纯收入20多万元。

以木为纸,以刀作笔。“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这项技艺教给更多人,培养出更多的雕刻人才。”郑绍德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申报成为巍山木雕建筑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