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出品
云南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和
新媒体中心周卫平工作室摄制的
10集微纪录片《守艺人》(第二季)
《云南非遗60秒》
今天推出第四集
《守艺人·傈僳族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汉语译为“山羊的歌舞”,是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
原始社会时期,傈僳族围猎结束时,人们便相约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抒发群体情感,表达劳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美好祝愿。
山羊对傈僳族的意义可不一般,它们是傈僳族食物和衣服素材的来源,甚至有山羊神带领傈僳族先民走出苦寒之地到达维西河谷的传说。
十分珍惜和喜爱山羊的傈僳族人民便用“跳摆步”“跺蹉步”“进跺步”“羊抬头”等舞蹈动作去模仿山羊的动态形象;
无需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曲调深沉悠远,如山羊长鸣,音色婉转,舞步多变;
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也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
仿佛置身高山牧场,正在和山羊进行亲切的交谈。
阿尺木刮舞者服饰独特,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记载:“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璎珞缀于发间……裤及膝,衣齐裤,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到20、21世纪已不多见。
1997年9月, 迪庆藏族自治州举办的40年州庆暨毗邻藏区文化艺术节上,阿尺木刮演出夺得金奖。从那时起,更多的人领略了它的魅力,凡有重要活动演出,阿尺木刮都作为首选节目。
2006年,傈僳族阿尺木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非遗60秒·傈僳族阿尺木刮》
李碧清,傈僳族阿尺木刮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与生俱来的灵性、清澈干净的嗓音、独有的舞蹈天赋,让李碧清幼年便得到老艺人黑格的亲传, 21岁起就担任村中阿尺木刮歌舞的领舞,被当地傈僳族群众称为“阿尺呙斗”(意为:领头羊)。
“阿尺木刮是我们心中的一朵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更是我们傈僳族心灵的根源。” 李碧清出色的舞蹈技艺,吸引了远近村寨的年轻人前来学习。
为了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他还坚持每周进小学教授阿尺木刮,并受邀进高校向专业舞蹈学生教授,带领他的农民队友多次登上州内、省内和国内舞台,将原生态傈僳族歌舞呈现给观众,为阿尺木刮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阿尺木刮,是生命的律动,是群体的跃动。那浑厚、有力、粗犷、健美的舞蹈风格正体现了傈僳族淳朴、进取、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阿尺木刮的传承,实质上也是傈僳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如今,阿尺木刮已成为傈僳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多次登上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省和国家级舞台,将充满魅力的傈僳族原生态舞蹈呈现给世界。
有人记得,有人喜爱,有人使用,
就是坚守的意义!
一生只做一件事,
就是“守艺人”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