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百祥 谢凡 实习生 李成浩
8月19日上午,在大理市上关镇洱海东沙坪湾水域,50多名工人正忙着人工种植水生沉水植物。工人们先把水草苗整理好绑在石块上,再划着小船将其沉入湖底。
“大家在理苗的时候,注意要把白色的根朝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丑庆川长期驻扎在洱海边开展洱海水生态相关研究,在种植现场,他指导着工人规范开展相关工作,以提高沉水植物成活率。
近年来,大理州遵循洱海湖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及其内在规律,在前期已取得相关保护治理工程和长期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境、植物、动物等多方面着手,实施洱海水生植物关键类群恢复、重要滤藻动物与土著鱼类恢复、外来危害物种清理防控、岸带植物群落结构管理优化、跟踪监测评估5项工程,推动洱海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
据介绍,自今年8月初开始,大理州在洱海东沙坪湾开展年度水生植物关键类群恢复工程,计划完成约40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主要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光叶眼子菜等水生沉水植物。
“洱海的水生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沉水植物在水面下形成了繁茂的‘水下森林’,为洱海的水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据大理州山水办副主任孙祥余介绍,开展水生植物关键类群的强化恢复,将有助于恢复洱海近岸沉水植被面积,改善植被群落结构,增强湖湾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自净能力,提升洱海近岸水环境质量,改善近岸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同时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对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沉水植物作为清水态水体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丑庆川告诉记者,沉水植物的存在可直接影响沉积物的再悬浮,进而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同时,沉水植物可以限制藻类的生长,沉水植物群落还可为浮游动物提供主要的栖息地和避难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实现对藻类等浮游植物的控制,有利于维持湖泊的清水状态。
据悉,通过布局实施洱海水生植物关键类群恢复工程,截至去年年底,在洱海北部东沙坪湾共完成了金鱼藻种群削减52.21万平方米、补种沉水植物约213.36万丛,在西沙坪湾共完成补种沉水植物约200.96万丛,实现了洱海北部沙坪湾区域“水下森林”重构,辅助该区域已受损退化严重的沉水植物类群得到有效恢复。“水下森林”构建完成后,以沉水植被为主导的清水稳态系统提高了洱海的湖泊水质和水体透明度,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洱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