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正
基层作为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事关民生福祉。面对基层顽瘴痼疾深、矛盾困难多、风险挑战高,治理难度大,党员干部要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助力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共建美好云南,持续提升云南人民幸福感、满意感、获得感。
要突破资源有限限制,让基层治理展现新气象。云南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差距大,基层治理大有可为。但有时因经济基础薄弱,需要解决的诸如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提升教育质量等民生大事投入大,有些党员干部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呈现畏难情绪,甚至选择直接放弃,影响基层治理进程。党员干部面对资源有限的限制,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多想“穷办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要习惯“过紧日子”,从厉行节约,随手关水关电、倡导无纸化办公,非必要不印发纸质材料等小事做起,优化财政支出制度,严格审批流程,严控、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将有限的财力节约出来用于保障民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要积极开拓创新,转变工作思路,善于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文章,减少投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
要汇聚人民群众智慧,让基层治理呈现新作为。基层治理虽然有不少成功经验可供参考借鉴,但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有可能劳民伤财而又成效甚微,因地制宜才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人民群众离基层最近,对基层情况最为了解,且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土办法”。焦裕禄受当地村民挖淤泥盖沙的启发,探索出先翻淤压沙后栽树的“贴膏药”治沙法,成功破解了兰考盐碱、风沙、内涝的难题。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深入田间地头留心观察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将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成寻找破解难题的硬招实招。
要践行人民至上宗旨,让基层治理显现新担当。基层治理归根结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落脚点在群众的真实感受,老百姓的口碑是衡量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为民服务没有捷径,用心用情、耐心细致、真心坦诚的“笨办法”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赢得群众认可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时刻坚守为民情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老百姓是否满意作为行动的唯一标尺,在切实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上花时间精力,下真功夫。做到调解矛盾纠纷时不怕麻烦,主动对接联系相关部门,寻找政策和群众诉求的契合点,多跑几次,不达目的不罢休;安全隐患排查时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提升业务水平,深入查找问题,有效化解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下乡调研时,做好充足准备,带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来认真分析研究对策,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作者单位:云龙县诺邓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