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大理市政协常委张金勇——

发挥委员界别优势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9/19 09:10

□ 记者 褚雪琴 尹亚萍

张金勇,云南省政协委员、大理市政协常委,伊斯兰教经学教授。现任中国伊协教工委委员、云南省回族学会副会长、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大理办学点负责人、大理南五里桥经文学校校长、大理州伊协副会长、大理州回族学会副会长、大理市伊协会长。

9月12日,张金勇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充分发挥界别委员优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方面进行对话交流。

张金勇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大理市大理镇阳和村委会南五里桥村,南五里桥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村内居住着回、汉、白、彝、藏、纳西6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462户、1523人,下设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3名。多年来,张金勇作为省政协委员、大理市政协常委,在省、州、市政协的指导帮助下,他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履职,围绕建设“八景”、培育“八德”、促进“八创新”建言献策,助力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以制度创新为主线,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实现组织坚强有力、治理规范有序、环境整洁秀美、民族团结和谐、产业繁荣兴旺、生活幸福安康的意见建议。

建设新村“八景”

助力乡村振兴

主持人:南五里桥村被评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张委员能给我们介绍下你建议的新村建设“八景”吗?

张金勇: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要求,以省、州、市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在州、市政协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建议南五里桥村实施了和谐坊、综合楼、美食街、文化广场、大理大学附属幼儿园等八大工程,打造了新村“八景”,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一是石牌坊。建议修建了和谐坊、团结坊、文明坊三座石牌坊,使村庄景观效应和文化氛围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和谐路。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村庄主干道(和谐路),埋设了排污干管,新修了青石板路面,并实现“三线入地”;修建了“古龙井”“古龙亭”“古井流泉”等景观,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和建筑风格整治,村庄文化韵味更加浓厚;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小区化管理的试点,改造2座公厕,新建公共洗手池7个、公共停车场9个,完成村内青石板铺设。

三是综合楼。建议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修建自然村综合楼,配套建设支部活动室、“六和”调解室、法治文化长廊、社会综治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储蓄点、篮球场、菜市场、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实现村民就医、就学、购物、储蓄、缴费、健身“六个不出村”。

四是美食街。建议加强产业培植,打造美食一条街,经过多年发展,昔日冷冷清清的苍洱大道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一条街,带动了村内100多户农户发展农家乐、餐饮、食品加工、家庭小旅馆等经营,全村餐饮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五是幼儿园。建议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村内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了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茶花幼儿园,实现幼儿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特点,是一个集幼儿启发性、学识性、科学性为一体,环境优美的高端幼儿园。

六是文化广场。建议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在村庄重要节点打造3个充满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设置健身器材、景观石、活动广场,建设民族团结文化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和谐氛围。

七是爱心食堂。建议建设爱心食堂,对村内65岁以上老人、留守儿童、困难户实行免费就餐。发动村内致富带头人积极捐款,并张榜公示,为爱心食堂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由经文学校的志愿者主动义务照顾老人就餐,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服务精神。

八是保障性住房。建议重视五保户和住房困难户住房建设,建设了18套住房,符合条件的五保户和住房困难户免费居住,做到免费住房、免交水电费、免费就餐。

培育“八德”新风

促进社会治理

主持人:张委员,你还建议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八德”新风,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张金勇:培育以“爱国爱教、干部表率、共同富裕、热心公益、讲究卫生、家庭和谐、弘扬文化、敬老尊贤”为核心的“八德”新风,铸就南五里桥村的民族团结精神,以乡风文明进步促进社会治理,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一是建议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抓实爱国爱教工作,坚持依法开展宗教活动,深入开展了宗教场所“五进”工作,防范极端思想渗透,教育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营造了宗教和顺的氛围。

二是建议坚持干部作表率。要求群众做到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小组干部、寺管会成员、老协会、妇女代表等人员必须先做到,努力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村庄治理、公益事业、服务群众等方面做出表率,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建议坚持共同富裕,最终形成了“先富帮后富、致富不忘其他人”的良好美德。通过互帮互助,全村成功发展起建筑工程机械、美食餐饮服务等特色产业,党员干部在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是建议倡导公益事业。培育广大村民养成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积极鼓励广大村民和党员干部在村庄建设、捐资助学、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公益服务中,积极捐款捐物,激发村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强烈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是建议大力倡导讲究卫生。通过典型示范引领、考核评比督促,促进村民开展庭院绿化美化,并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六是建议倡导家庭和谐。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提升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创建了一大批“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等示范户,形成比学赶超新局面。

七是建议重视文化建设。建设高规格的村文化室,图书馆、校史馆,丰富学习书籍,改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视理论研究,编印村志和学术成果丛书,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许多论文在全国全省获奖。

八是建议大力倡导敬老尊贤。设置文化陈列展览厅,对南五里桥村作出贡献的老前辈、老领导、老带头人的事迹进行展示,培养村民的感恩之心和崇敬之心。

开展治理“八创新”

提升群众幸福感

主持人:张委员,你围绕将乡村治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建议促进乡村治理“八创新”的举措具体能跟我们说说吗?

张金勇:一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组织领导新机制。切实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突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村组基层党组织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中的引领地位。坚持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寺管会、专业协会等村级自治组织协调配合,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示范引领新机制。切实加强了对致富带头人、本土乡贤、优秀回乡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始终坚持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干部做到的主要领导首先做到,极大提高了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威信和号召力。大力开展示范村组、示范道路、示范学校、示范家庭、示范岗位等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创先争优、比学赶超新机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结合“基层协商会”“我为群众办实事”“政协委员工作室”等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联防联动新机制。建设了村庄社会管理智慧监控系统,在村口设置门禁系统,对进出车辆和人员实行小区化管理。对党群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实行“三合一”管理。购置水罐消防车、巡逻车,成立义务消防队、村民护村队,安装86组视频监控探头。按照“布网、划格、定人、明责”的思路,将全村分为7个网格,配备7名网格长、44名网格员(其中41名为党员),构建“天网、地网、人网”配合联动,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全力打造乡村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四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卫生保洁新机制。结合洱海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不断完善“三清洁”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以“门前四包”(包卫生、包绿化、包水清、包秩序)为基础,在全村设置了15个垃圾流动收集点,建立起“农户保洁与专业保洁相结合、垃圾定时定点流动收集”的环卫保洁机制。在全市首家购置垃圾压缩清运车,在村庄主干道配备果皮箱,在全市率先实现“垃圾不落地”的保洁模式。

五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建房退让新机制。做到坚决按照农村建房管理相关政策从严管理农村建房行为,严格按照村庄规划管理审批农村建房。积极动员农户将闲置的土地改造成公共停车场或租赁给集体修建集体公共活动场所。对于道路宽度达不到规划要求的村庄巷道,农户建房必须各自退让50厘米,在全市率先形成农村建房道路退让新机制。

六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资金筹集新机制。牢固树立“以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建设理念,要求村庄建设资金20%靠政府补助、80%靠村组和群众自筹。村庄内部的石牌坊、文化室、学校、爱心食堂、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建设都是通过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自愿捐款的方式进行。充分激发群众投身公益、捐款捐物、出工出力的积极性,将热心公益作为村民,尤其是事业成功人士的无上荣耀,每当集体进行建设投资,村民捐款都异常踊跃。

七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困难帮扶新机制。结合精准脱贫攻坚,帮助村内5户困难户建起了新房,解决了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对五保户和无建房能力的困难户采取无偿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同时通过免收水电费和伙食费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建立致富带头人公益金捐助制度。鼓励村内先富起来的致富带头人每年捐出年收益的2.5%作为全村公益服务基金,为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提供长效稳定的资金来源。

八是建议创新社会治理便民服务新机制。在“六个不出村”的基础上,依托党员活动阵地,采取每天2名党员,每月1次值守的模式,实行党员轮流值班制度,强化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及时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在假期间带领大学生等队伍开展志愿服务,做到了“门常开、人常在、能服务”,把为民服务扛在肩上,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建成了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