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10月19日,以“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为主题的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即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联合青海日报报业集团·青海观察客户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新湖南客户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新福建客户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今视频客户端·长天新闻、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云新闻特别策划·洱海“喊话”全国8湖联动融媒体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第二期:人水相融。
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不断完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群众共享洱海保护治理成果
走进位于大理市满江街道的玉白菜湿地公园,只见一条用碎石铺成的步道蜿蜒在公园内,三三两两的群众在步道上休闲散步。
波罗江发源于大理市凤仪镇,由南向北流经50余个自然村后,再经满江街道高楼林立处汇入洱海。玉白菜湿地公园承担着净化波罗江入湖水质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沉积和生长,公园内枯死苗木多、树木茂密杂乱无序,生态功能退化的同时还影响了洱海沿岸的景观。经过修复,公园内枯死树木已全部清理,杂草清除后重新种植了草坪,湿地生态功能修复的同时也成为了附近群众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为统筹解决洱海南部湖滨缓冲带存在的缓冲带缺失、破损、生态功能退化、湿地净化功能不足、植被退化和物种入侵等生态问题,大理州从2023年7月开始实施大理市洱海南部(机场路环岛至阳南溪)湖滨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项目,通过分类施策,采取植物群落梳理、缓冲带功能完善、道路边坡加固、人工设施生态化改造、生态环境修复等措施,改善提升湖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栖息地,优化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支撑实现洱海全湖129公里环湖生态缓冲带的全闭合,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
项目的实施,既恢复和优化了湖滨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景观化重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让群众共享洱海保护治理成果,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统筹实现项目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矗立在宜昌西陵峡谷浩荡长江中的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途中谱写的灿烂篇章,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
今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将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悠悠三十载,浓浓三峡情。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三峡后续工作的重大决策以来,水利部门围绕“保安全、惠民生、促发展”这条主线,多维度推进三峡后续工作。
在湖北省宜昌市,通过猇亭区饮用水水源上游(福善场村)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猇亭区对善溪冲水库上游进行河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和湿地保护恢复,使善溪冲入库水质和小微水体水质稳步提升,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凸显,房屋外立面“美容”升级,美丽乡村展现“新颜值”。
三峡库区各地念好山水经,做好水文章,致力于把环境改造、生态修复和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生态重塑的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幸福靠山。
今年5月24日至25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2024(第六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上,三峡集团申报的“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城市水管家模式创新与实践”2个案例入选首届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6年来,三峡集团充分发挥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的骨干主力作用,组建投资、科研、资金、联盟、基金五大平台,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探索形成“厂网河湖岸一体”、城市智慧水管家、“光伏+污水治理”等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打响管网攻坚战。
如今,三峡工程已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持续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干部群众齐心做好“守井人”
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的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东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超66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1.08亿人受益。
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国控监测断面水域,两岸青山环绕,一汪碧水令人心醉。在此之前,这里曾是另一番景象。
2014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浪河镇国控监测断面水域逐渐成为水库与河流的交汇区,水流变缓,水体长期处于半静止状态。这种状况在2023年引发了水华污染。丹江口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制定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编制《丹江口市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规划》,确定一期“5+1+1”项目。通过“拦、捞、沉、抑、管”,对浪河流域回水区蓝藻水华进行控制,并实施一系列项目聚力攻坚,有效控制水华污染,显著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源头幸有护水人。这一库碧水能够永续北上,更是丹江口市民坚决守护的成果。
丹江口市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和执法力量,实行集中办公、统一指挥,形成守水护水工作的强大合力。组建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库区环保项目投资、建设和运维,提升政府投资环保设施的政治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发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争做忠诚“守井人”,深入开展守水护水“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下,丹江口市正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忠诚“守井人”,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
河湖蝶变润泽百姓幸福生活
滔滔长江水,浩浩洞庭湖。
洞庭湖是三湘儿女的母亲湖,也是湖南治水的“主战场”。近年来,湖南始终把洞庭湖水域生态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大事要事来抓,通过实施洞庭湖生态治理专项行动、解决相关民生问题、强化洞庭湖生态保护法治建设等,让洞庭湖的一湖碧水汇入滚滚长江。
大通湖是洞庭湖区最大的内湖,水质一度退化到劣Ⅴ类。湖南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大通湖“刮骨疗伤”。通过改扩建涵闸、改造生态补水泵站、建设湖岸生态带等措施,截污水、引活水,国控断面水质达Ⅲ类。
大通湖的秀湖植物园里,一年四季都有工人忙着采摘苦草,这种水草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全国各地的采购量一年达10万余吨。过去,大通湖因为水产养殖投肥,水质破坏严重。开展综合治理后,全部实施退养,其中3000亩种上水草。大通湖不仅摘掉了劣V类水质的“黑帽子”,还依靠新种植的水草做好绿色发展文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湖南积极开展“洞庭清波”等专项行动,加强洞庭湖生态环境管护。幸福河湖、乡镇样板河湖、水利风景区,润泽湖区百姓幸福生活;黄盖湖、柳叶湖、黄家湖等一批生态优良的精品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湖南系统推进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河湖水系连通等,筑牢洞庭湖生态屏障。如今的洞庭湖,一湖碧波映天际,江湖万里水云阔。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熠 郭星余
湖南日报-新湖南记者:奉永成
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百祥 吴开睿
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