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成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却也其乐无穷、乐在其中。成千上万名乡镇基层工作者本着原则谋事、带着情怀做事,在我们党强国复兴、治国理政“最后一公里”的路途上不断思索、谋篇布局、恪尽职守、造福百姓,绘就了一幅幅经济发展的蓝图,讲述了一个个基层治理的故事,书写了一篇篇鱼水情深的华章。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检验、总结提炼,找到了一条做好乡镇工作的路径,简明扼要来说就是抓项目、抓产业、抓民生、抓生态、抓稳定,为确保基层“五抓”落到实处,需同时做好“五必须、五绝不”。
项目谋划和争取必须符合乡镇实际,绝不能好大喜功。对于乡镇来说,拼经济稳增长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在经济小乡的发展进程中,大项目能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谋划争取大项目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必须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需要,项目工作不能只唯大不唯实,如果在环境保护、要素保障、民生保收等方面不符合发展的实际和需要,一味复制粘贴,一味追求大项目,很容易造成资产闲置、资源浪费、资金流失。因此,乡镇基层在推动落实项目工作时,绝不能好大喜功,要克服政绩冲动,做到全过程、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参与项目谋划争取和建设实施,以科学决策服务项目发展、以实事求是保障项目创优。
产业发展和引导必须顺应民心民意,绝不能独断专行。近年来,各类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各乡镇都想搭上新兴产业的快车转换赛道,实现产业新突破。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乡镇工作者忽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才是农业农村最基本的核心力量,老百姓最了解当地自然规律变化,最清楚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最明白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想要收获什么。服务产业发展,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其次是完善基础设施,最后还要帮助农民打通产销渠道。因此,乡镇在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发展时,绝不能独断专行,绝不能单纯用产业发展前景来左右产业市场走向,必须顺应民心民意,既做好产业前景分析,又做好产业技术指导,还要落实好销售渠道,才能获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发展群众真正认可的产业。
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须满足群众需求,绝不能吃拿卡要。抓民生保障是乡镇基层与人民群众建立最真挚感情的直通渠道,通过低保扩围、临时救助、特困专访等方式满足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通过“一老一小”“阳光幸福驿站”等载体照顾特殊群体日常生活冷暖,通过提升教育师资力量、实施雨露计划、“两保”收缴、依托“医共体”资源置换等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求,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建立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为党委、政府开展群众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因此,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必须满足群众需求,特别要注意的是,实施各项民生政策时,乡镇干部必须坚决守好廉洁自律底线,绝不能吃拿卡要,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避免刻意刁难,要以牢固的法治意识杜绝以权谋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党委、政府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生态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绝不能短期繁荣。新时代发展理念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了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尊重并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于山区乡镇来说,发展林粮、林油、林果、林菌、林药、林蜂、林禽等林下经济为我们拓展资源经济提供了新的方向,本身具备创新、优质、高效的特色优势,是山区乡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我们在保护和开发林下经济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新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带来新的生产要素、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山区乡镇干部工作、生活在绿水青山中,更应加强学习,掌握林下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匹配度,尽可能多地考虑生物安全、食物链秩序和长远生态效益,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生产要素相克、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的发生。牢记改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净土的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和谐和稳定必须时时放心不下,绝不能虚情假意。基层工作除了要“护一方发展”,还要“保一方平安”,这是基层工作的政治责任与担当,也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之大者”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老百姓最真实的期盼就是安全有保障、遇事能解决,基层干部在尽心尽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还要用心用情做好综治维稳,处理好矛盾纠纷,做到对潜在的风险隐患要提前预判、广而告之,对地质灾害点周边的群众要经常过问、深入查看,对遇到问题矛盾的群众要及时回应、迅速调解,这些工作都需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是让群众进一步加深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的途径,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群众就一定能感到党委、政府对他们“时时放心不下”。因此,只有真心才能换来实意,保稳定促发展,只有“时时放心不下”,才能“事事心中有数”,从而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漾濞县瓦厂乡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