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打造人水相亲的优秀范本

作者: 来源:大理日报 时间:2024/10/18 07:44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10月19日,以“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为主题的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即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联合青海日报报业集团·青海观察客户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新湖南客户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新福建客户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今视频客户端·长天新闻、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云新闻特别策划·洱海“喊话”全国8湖联动融媒体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第四期:打造人水相亲的优秀范本。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建设七大重点领域之一,生态环境部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重要抓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实施长江经济带、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推动解决1600多个突出问题,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比例98.4%。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大理:全民治湖守护“洱海清波”

早上6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职工、大理洱海生物肥业有限公司畜禽粪便收集员李春喜准时出门,挨家挨户收集畜禽粪便,8年如一日往返于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与公司废弃物收集站(点),从源头上阻止了污染物流入洱海。加入畜禽粪便收集队伍以来,她对洱海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平凡的方式守护着家乡的碧水蓝天。

在大理,有无数个“李春喜”在坚守和付出。为全力守护好洱海的一泓清水,大理坚持全民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构建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全面打响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攻坚战,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统揽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4.9万个化粪池,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全力截污治污。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有效修复流域生态系统。在洱海流域建成高标准农田48.96万亩,试验推广绿色智能肥2万亩,严防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动流域农业种植模式和产品结构向绿色、生态、高值转型,洱海保护不断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

通过不懈努力,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流域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成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

江苏:筑起尾水入太湖“绿色屏障”

太湖被誉为长三角地区的母亲湖,尽管常州市武进区所涉水域面积占比仅为1.5%,但十多年来,这方土地上治理太湖的脚步从未停息。

在雪堰镇雅浦村,当地农户为桃园施肥后,经雨水冲刷,部分种植尾水会流入太湖的支流,尤其在梅雨季节,需时刻警惕水污染。自2022年下半年起,雅浦村开始在各果园中建设排水渠,集中收集种植尾水,并将其引至雅浦港生态缓冲区的生态湿地。

这一生态湿地能够净化包括约800亩桃园尾水、周边300亩农田退水及祠堂浜内水等在内的水体。湿地系统由沉淀池区、曝气好氧区、生物塘、饱和流湿地区、表流湿地区及稳定塘组成。尾水经过沟渠进入湿地系统后,排出到一旁的杨湾浜,进入雅浦港,最终汇入太湖。

除生态湿地外,雅浦港生态缓冲区建设示范工程还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接管、支浜排口规范化整治以及长效运维管理工程等。作为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上游的大型生态缓冲区,雅浦港生态缓冲区建设示范工程以雅浦港为核心,覆盖范围达8公里,不仅全面促进当地农业的绿色发展,还确保了全区尾水入太“最后一公里”的安全。

目前,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正全面推进。今年上半年,太湖水质为Ⅲ类,达到良好湖泊标准,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11条水质同比改善。江苏将加大力度推进“一河一策”整治,推动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太湖流域共保联治与科技支撑,加快推动太湖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福建:综合整治开发打造“海上花园”

漫步于筼筜湖畔,鹭鸟蹁跹于湖面,轻盈的身姿与夕阳的余晖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20世纪70年代初,因城市发展需要,厦门筑堤围湖,从此筼筜港成为封闭的内湖。之后的十年间,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开发及人口的快速增加,湖区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同排入,筼筜湖渐渐不堪重负……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开启了持续30余年的筼筜湖综合治理,也由此拉开了厦门“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陆海统筹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大幕。

随着筼筜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湖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据统计,近年来共发现游泳生物63种、底栖生物3门14种、浮游植物7门12种……如今的筼筜湖片区已成为厦门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生态价值不断凸显。

以筼筜湖为原点,厦门市生态修复逐渐从河湖向海洋拓展。自2002年起,厦门先后开展西海域综合整治工程、五缘湾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杏林湾综合治理工程、海沧湾海域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马銮湾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等综合整治项目,基本构建岸线蜿蜒曲折、尺度多样、湾中有湾、海陆相嵌的魅力海湾格局,把生态财富与社会财富相统一,推动“生态+”产业绿色转型。

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综合治理与科学施策,让筼筜湖生态修复实践成为了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因海而生、凭海而兴、与海共荣,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江西:坚持“三水统筹”推进水体持续改善

大自然的馈赠,赋予江西“千河归一湖,一湖入长江”的独特生态特性。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每年经鄱阳湖注入长江的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5%。

加强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为此,江西省始终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决策,坚持“三水统筹”,纵深推进碧水提升攻坚战。

制定出台全国首部着眼湖泊总磷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推进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加大长江保护修复力度,开展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等专项整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第二轮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全省上下游行政县(市、区)首次实现全覆盖。

2024年9月,九江吴城修河入鄱阳湖总磷污染通量自动监测微站建成运行,第一次实现了鄱阳湖入湖总磷浓度和流量在线同步监测、实现了四小时更新一次总磷污染通量数据,并能够远程传输至数据中心。鄱阳湖总磷污染通量自动监测微站的建设解决了人工监测不便、数据量少和信息更新慢的问题,可以及时掌握入湖总磷污染通量变化趋势,为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

江西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2023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0%,国考河流断面全面达到优良水质;长江干流10个断面连续6年、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3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五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站在长江边眺望,滚滚东去的江水,见证着江西奋力保护长江的绿色答卷。江豚在江面嬉戏的场景频频出现……长江生机勃勃,江西欣欣向荣。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潘彬琼 王熠 郭星余

福建日报记者:林闻

今视频·长天新闻记者:徐炳栋

荔枝新闻记者:姜弘毅 权廉程

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开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