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10月19日,以“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为主题的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即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联合青海日报报业集团·青海观察客户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新湖南客户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新福建客户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客户端·长天新闻、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云新闻特别策划·洱海“喊话”全国8湖联动融媒体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第五期:人水和谐,这是属于我们的幸福。
大理
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在全长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无数新人携手奔赴大理,或对另一半深情表白,或拍一组唯美婚纱照,抑或是举行一场目的地婚礼,一起许下山盟海誓、见证海枯石烂。
在大理,旅拍婚庆等产业品质持续提升,全要素、全业态、全链条爆款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近3年,大理承办目的地婚礼的数量年均增长70%以上;旅拍行业经营主体达1440余户,产值约1.2亿余元。“苍山洱海、人山人海”的盛况,生动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理故事。
近年来,大理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生态为尺、绿色为底,用高水准规划把湖泊、湿地和森林有机串联,打造出一派人水相亲、人鸥翔集、美丽动人的生态景致,让生活在大理的人“推窗见绿、出门看景、游在画中”。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资源,以“一带三道十八廊”为重点,打造“漫步苍洱”世界级康旅品牌,做强高端文旅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有一种生活叫大理”“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系列IP享誉四方,倾力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品牌,使大理成为海内外朋友的美好生活之选、品质康旅之选、诗意栖居之选,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
如今的大理,正以造福子孙万代的决心,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生态体系,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不断转变为生态价值、生态产业、生态经济,谱写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生态、绿色转型的时代篇章,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新形态。
洱海之上,海菜花开;苍山之巅,溪水潺潺。在大理,一幅山清水秀、林茂田丰、湖净草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江西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眼下,首批2万余只越冬候鸟已经飞抵鄱阳湖湿地,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候鸟抵达即将进入高峰期。
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天逐渐离去。
1992年,鄱阳湖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如今,湖区鸟类已达31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有着“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果要问在长江流域哪里江豚最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鄱阳湖。
根据2023年5月公布的江西省2022年全年监测长江江豚数据,江西省全年共计监测到长江江豚638头次,其中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就有552头次。江豚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清代诗人薛时雨笔下的江河美妙盛景,在江西已成为现实。
拯救长江江豚、保护长江,江西一直在行动。
近年来,江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鄱阳湖禁捕退捕到强化鄱阳湖水域智慧防控体系,从成立江豚协助巡护队到为江豚“加餐”,从成立全省首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到发出全省首份长江江豚司法保护令……江西全力守护江豚的“微笑”,江豚的生存现状不断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江豚频繁现身,成为长江生态改善的有力见证。
青海
百里巡护,为了永葆碧波荡漾
发源于祁连山的布哈河是直接汇入青海湖的最大河流,注入青海湖的水量占总注水量的67%以上。
布哈河滋养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青海湖养育着环湖群众。如今,越来越多的环湖群众成为生态管护员,在生态保护的最基层,发挥着“前哨”作用。
祁连山国家公园龙门管护站管护区内有河流、雪山、草原、湿地,面积达7.3万公顷,布哈河也包含其中。管护站规定,每名生态管护员每月至少要完成300公里路程的巡护,每月至少开展巡护10次。“每个月都能轻松完成巡护任务,还会多巡护一些。”对今年31岁的生态管护员华木公而言,每天放牧的过程就是一次巡护,上山下河,捡拾垃圾,河道巡护是关键。
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石乃亥镇铁卜加村的多杰措毛,是青海湖泉湾保护站唯一的女性生态管护员。每次巡护时,她都会通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动静,并详细记录在巡护日志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管护工作中来,在扩充生态管护力量的同时,也扩大了管护范围,发挥了很大作用。”泉湾保护站站长余晓巍感慨道。
近年来,青海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持续探索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系统治理标准化模式等,共同守护好青海湖自然和生态资源、维护好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构建好青海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提升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永葆碧波荡漾青海湖。
湖北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引擎”
“1992年我刚来到三峡时,那还是一片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曾任三峡实业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的谭世彩告诉记者。当时专用公路还没修完,他就带着人在路两旁栽雪松。如今,31公里的路边,这些雪松已郁郁葱葱。
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20多年踏遍库区5.5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神”。目前,其科研团队迁地保护三峡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保护植物达1000余种共2.4万余株,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560种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
岸上绿意盎然,水中也生机勃勃。自2011年以来,三峡工程开展生态调度试验,通过科学调度创造适合鱼类繁殖所需的洪水过程。监测结果显示,宜都断面的总产卵规模已从2011年的不足1亿颗,提高到去年的50亿颗。
如今,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苗种培育、洄游监测等全周期的保护体系。
三峡工程是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引擎”。去年,三峡电站累计生产1118亿千瓦时电能,创世界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新纪录。这些清洁电能可替代标准煤约3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402万吨,支撑约1.5万亿元的GDP。
三峡水库蓄水后,彻底改善了库区和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的航道条件,长江货运量快速增长,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截至去年底,三峡船闸连续18年保持安全、高效、畅通运行,累计通过货运量15.38亿吨,其中2019年过闸货运量达1.46亿吨,创历史纪录,是三峡工程蓄水前该河段最大年货运量的7倍多。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郭星余 潘彬琼
王熠
湖北日报记者:彭一苇
青海日报记者:宋明慧 张多钧 才贡加
今视频客户端·长天新闻记者:徐炳栋
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开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