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探滇TIME】以“菌”破局 造出“中国芯”

作者: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4/10/22 15:26

1立方厘米的土壤中,可能存在数百万个微生物个体,它们一起构成了地球生命最丰富的部分之一。

云南,这座被称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及“世界花园”美誉的宝地,更堪称“微生物王国”,坐拥全国最优越的微生物环境,蕴藏着丰富而优质的益生菌资源。尽管这些微生物微小至难以肉眼捕捉,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在自然界中担任着分解者的关键角色,而且在人体内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益生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在云南,藏着这样一家企业,立志于打破“洋菌种”的垄断地位,专注于培育适合国人体质的“中国菌”,向“新”而行、以“智”提“质”,实现了从小小实验室到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今天,云南网记者带你一起探一探全国唯一一家将中国本土益生菌送上太空的企业——来思尔,如何以“菌”破局造出“中国芯”。

以“菌”破局

注入“芯”动力

22株、53支、86.21克;28株、49支、90.3克;33株、49支、79.95克;43株、51支、78.99克。

四组数据代表着四份非同寻常的“包裹”重量,尽管每份仅重一两有余,但其背后的“分量”却很重——因为投递它的“快递员”是神舟飞船。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首次向太空投递了第一份“益生菌”菌株,之后的2022年、2023年间,连续又有3份“益生菌”菌株的“包裹”搭载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登陆“天宫号”空间站,逐梦九天探究“航天菌种”的无限可能。

而发送这份“包裹”的就是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来思尔乳业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将中国本土益生菌送上太空的企业。

“‘菌种上天’是培育‘国民菌种’的一项重要实验,但是由于益生菌菌种这一‘活着的种子’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想要登上空间站难上加难。”来思尔乳业技术中心菌种研究主管杜永新解释道,但是来思尔从云南这一“微生物宝库”中选育出了高原益生菌种,其独特属性和鲜活优质特性更为稳定,所以自主培育的鲜活菌才能作为高原特色优势物种四探太空,成功地向太空“快递”了一份份的特殊的包裹。“通过太空环境的特殊条件使其变化,不断筛选出具有高效活力和优良遗传稳定性的改良菌株,从而研发出更有益于人体健康、更美味的乳品,实现乳品品质飞跃。”

益生菌菌种有着“生物芯片”之称。一直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所添加的乳酸菌菌种,基本是采购自国际公司的“洋菌种”,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有益细菌”却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了打破依赖于进口的“洋菌种”,解决乳制品“民族芯”,致力于培育“国民菌种”,做中国人自己的益生菌,前身为大理农校农产品加工与储存实验室的来思尔,自诞生之日起便携带着创新的基因,下决心研发本土民族益生菌菌种,打好酸奶“种子”保卫战。

“来思尔乳业充分利用云南‘动植物王国’‘菌种王国’以及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优势,积极开展中国本土益生菌种的研究、选育及应用工作。”杜永新说道,历时30余年的“寻菌”之旅,入原始森林、走高原冻土、进低氧藏区等,从云南8个地区采集了如乳扇、酸笋、火腿等具有特色的发酵食品等1132个样本中,分离出11356株原单株菌株,并用分子生物技术完成了9366株菌株的鉴定工作。

虽然云南的益生菌很丰富,但是找到仅仅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后续的筛选研发工作。“比如乳扇中就含有上千个菌株,首先就需要将上千个菌株进行分离,逐个分析每一个菌株的特性,明确菌株的特性,再分别进行组合实验,通过不同配比的发酵试验等,成功寻找一株大多数人都喜爱且稳定的菌株,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杜永新解释道。

历经几十年如一日的“寻菌”“探菌”和筛选培育,来思尔建成了国内首个、也是最大的“云南高原特色益生菌菌种资源库”,现保存菌株11356株,拥有专利登记保藏菌株53株,其中有23株益生菌稳定应用于酸奶生产,同时储备多株益生菌作为青储饲料加工和粪肥资源化利用。

缓缓推开益生菌菌种资源库厚重的铁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目光所及之处,只见一排排柜子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每个柜子上都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精致的收纳盒。这些收纳盒内,则是一管管珍贵的菌种,每一管菌种上面注有来源、菌株等不同标签。

经过近30年的潜心研究,来思尔通过开展中国本土益生菌种的研究、选育及应用,成为了国内采用自主可控高原乳酸菌菌株生产酸奶最大的企业,实现了乳酸菌采集、分离、培育、研发的全技术链条的“民族芯”酸奶,打破了进口酸奶发酵剂对我国酸奶行业的长期垄断,把益生菌种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菌株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更在发酵乳生产中展现了出色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同时,为了让乳酸菌跳出实验室拥抱市场,2023年1月,来思尔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自主菌种的工业化生产,该生产线引进了目前全球领先的全自动活菌直投式发酵剂生产线并自主开发直投式发酵剂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生产线一期建设完成后可完成年产直投式酸奶发酵剂54吨,间接生产酸奶20万吨,二期建设完成后可年产直投式酸奶发酵剂270吨、益生菌制剂480吨,间接生产酸奶100万吨。

以“菌”破局,来思尔造出的“中国芯”打破了国外的菌种技术垄断,而且使用自主培育菌种进行生产酸奶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每年单一节约菌种成本超过800万元,10年来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1亿元。

而今,一直致力于乳酸菌“民族芯”的技术研究,来思尔把酸奶的“种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提质的同频共振,为乳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芯”动力。

以“智”赋能

厚植“源”动力

“哞……哞……”在海拔2000多米的来思尔祥云云端牧场里,一排排整洁明亮的全开放式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荷斯坦奶牛悠闲地吃着精准调配好的饲料,时不时发出阵阵惬意的叫声,吃饱了就去定制的“席梦思”软卧上小憩一会儿。为何这个隐匿于高原深处的养殖场能让牛群如此惬意与舒适?原因无他,皆因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一个个“高端定制”。

“这是一个智慧牧场,牛舍的温度、湿度以及每一头奶牛的生长和体征都能实时监控。”来思尔乐源牧业管理中心总经理殷志峰指着奶牛脖颈处佩戴的项圈解释道,实时智能监测的奥秘就藏在项圈之中。“这个项圈就是牛的‘身份证’,相当于运动手环,一牛一码,里面记录着奶牛的年龄、产奶量、活动量、躺卧、反刍以及家族族谱都清晰可查,全程进行牛体跟踪、标准饲喂、增重监测、生物安全、疫病防控监测等情况,让养殖变得更加‘智能’。”更进一步的是,牧场还专门为奶牛们量身打造了专属的“中央厨房”。“不同于以前需要人工进行铲车上料、放料,现在营养师只需坐在电脑前实时查看投喂时间和投喂量给撒料机下订单,小麦秸、燕麦草、苜蓿等不同饲料通过智能配料站就能自动放料,投喂准确率在90%以上。”殷志峰解释道,通过智能饲喂中央厨房系统能更准时、更精准地将定制“营养套餐”投喂给奶牛,让奶牛营养配方更科学,确保产出优质奶,力争每头牛每天可产40公斤鲜奶。

步入挤奶厅,一台直径超过20米的转盘式挤奶机悠然旋转着,转盘上80头奶牛各自独立站在专属隔间内。该设备能精准识别每一头奶牛的不同体态,实施个性化的挤奶操作,同时自动化完成清洗、套杯、脱杯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大幅提高效率,而且全程机器操作避免了来自人的污染,从源头保障鲜奶品质。“仅一个小时,就可完成500多头奶牛的挤奶工作,仅需7、8名操作工就可完成3500头奶牛的一次挤奶,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殷志峰说,在智慧牧场,奶牛们过上了“惬意的生活”,企业也迈入了奶牛养殖的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的新时代。

而今,在数字化应用的赋能下,智慧牧场里每一头奶牛的“衣、食、住、行”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化,AI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智能项圈、电子耳标等自动化设备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系统集成联动,管理员在平台上就能将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小到每头牛的走路步数,大到整个牧场的设备运行情况,指标一应俱全、实时更新。

目前,来思尔在大理剑川投资5.5亿元建设中国西南地区首个万头奶牛养殖场,牧场一期现已建成投产,现有存栏奶牛约5000头,日产优质生鲜乳达60多吨。在大理祥云、巍山新建两座万头奶牛养殖示范牧场和南涧新建一座千头奶水牛养殖示范牧场,三个牧场生物资产总投资约3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约9.5万吨鲜牛奶和2500吨水牛奶。

苍山畔、洱海滨的这瓶奶,从“民族芯”菌种的精心研发到“智慧化”养殖的全面应用,来思尔花了30年,只为做出一款适合中国人体质的本土益生菌产品。

乘势而上的路,来思尔前行的每一步敏锐地踩准了“新”与“质”的节拍,从种源到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提质的同频共振,正蓄势开启一场乳业品质变革,全面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

策划:杨萍张成刘畅

记者:杨萍贺凯

摄像:刘畅陈思蒙

剪辑:时远未陈思蒙

后期:陈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