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委员杨亚辉——

传承非遗技艺 传播指尖艺术

作者: 来源:大理日报 时间:2024/10/29 08:11

□ 记者 褚雪琴 张丽

杨亚辉,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委员,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苍洱人才“霞光计划”青年技能人才。

10月17日上午,杨亚辉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非遗技艺保护传承、政协委员履职等话题与主持人进行交流。

耳濡目染

传统技艺根植于心

主持人:杨亚辉老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理州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大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理市刺绣协会常务理事。这么多的头衔均是和传统技艺有关,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学艺之路。

杨亚辉:我出生于大理市海东镇的一个艺术之家,从我太奶奶开始,家中一直传承剪纸刺绣手艺,至今已有100多年,我是我们杨家第四代直系传人。我4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8岁左右开始学习剪纸。

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喜欢传统技艺。后来,高考我走了艺考路线,选择系统学习美术。大学就读于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传媒专业,大二的时候在学校的支持下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个人剪纸作品展,虽然作品稍显稚嫩,却也算是正式进入艺术道路。大学毕业后,我想拓宽视野、精进技艺,于是选择到成都求职,边工作边走访学习蜀绣技艺,并深入了解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道路与特色。

主持人:从大理到成都,从白族刺绣到蜀绣。请问是什么契机让您重新回到大理并开始自己的人生新规划?

杨亚辉:2015年,我被认定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那个时候就有了责任在肩的感觉。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在云南艺术学院参加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第二、三期)”培训班学习。一个月的培训时间让我重新认识了非遗,重新定义非遗传承,有了新的思路与方向。2016年,我被认定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同一时间段接受了央视《道德观察》栏目的专题纪录片拍摄,这个片子的名称叫《杨门女将》。当时的心情既激动又沉重,激动的是被认可被肯定,沉重的是感觉自己资历太浅力量太弱。回成都继续工作之后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是空中漂浮的云又像无根的浮萍,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回大理。

回到大理后,2018年,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大理市云剪忆绣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创建之初,员工仅我一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干,设计图自己画,样品自己做,成品就委托我母亲帮忙找绣娘来绣,然后自己加工成品,自己跑销售。时至今日,我们公司全职员工依然只有我一人,兼职员工8人,协议合作绣娘100余位,产值也在逐年增长。

创新发展

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主持人:从2013年开始,您开始尝试完全不同于以往风格的剪纸,对传统剪纸技艺有了新的推动和创新,请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杨亚辉:每个时期,我对于剪纸的理解不一样,因此感觉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都会有很大不同。我最初的作品以传统的剪纸纹样为主,大部分作品都以家中传承下来的图案为主。2013年,我在成都看见一位老师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之后,开始尝试完全不同于以往风格的剪纸,那就是书法剪纸。2013年到2014年完成的一幅剪纸书法作品《兰亭序》,整幅作品装裱之后高1.2米宽3米,这次大胆的尝试也让我对剪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剪纸也许可以有更多可能性。2016年,我完成了一幅肖像剪纸《白族金花》,小幅的肖像剪纸尝试了很多次之后,才有了这幅作品,净作品尺寸宽60厘米高80厘米,因为这幅作品订购比较多,2019年又重新翻剪了一次,细节更加完善,人物也更加精美。2022年,机缘巧合之下,有朋友定制一幅大作,作品净尺寸高0.6米宽3米,要求花鸟鱼虫等元素都要有,于是经过两个月的时间《鸢飞鱼跃》顺利完成,目前此幅作品收藏于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

主持人:您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一直在弘扬和创新,让更多的人走进传统技艺、了解非遗,在您的带动和影响下,许多妇女和儿童都喜欢上了剪纸和刺绣,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历。

杨亚辉:2018年起,我开始了一条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的道路——送技能进乡村。几年的时间,我们去过剑川、弥渡、洱源、永平、宾川等县份,还去过怒江等州外的区域培训刺绣和剪纸技艺,培训近千名学员。每个地方我们培训的时间最少都是五天,从基础开始,手把手地教,课程培训结束之后就以公司名义与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绣娘签订合作协议,后续就将我们的订单分发到合作绣娘手中,绣完之后又统一回收加工销售。

我现在还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非遗进校园。非遗宣传与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我们长期与各大院校合作,长期短期的课程也在不定时开展,目前开展过教学活动的学校有:云南艺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大理大学、下关一中、下关三中、下关四中、大理五中、海东中学、大理一小、下关四小、下关八小、大理东门完小、凤仪东山完小、大理州幼儿园、下关一幼等。主要的课程方式有几种,一是简单体验,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由我们教学生完成一幅剪纸或者简单的刺绣作品;二是初级学习,课程时间大概五到十天,主要针对大学生,从基础知识到独立创作的过程;三是深入学习,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课后辅导,每周一次课程,系统性的学习剪纸或者刺绣,深入了解民间文化的技法与寓意。

主持人:非遗和旅游的结合是传播民族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实践?

杨亚辉:除了学校授课,我们传习所接待最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大部分都是来自各大院校的学生,有纯参观学习的,我们会有半小时左右的讲解,为他们讲述白族剪纸和刺绣的故事及文化;有简单体验的团队,一般都是一个小时到全天不等,我们会有专业老师讲解并现场指导完成作品;深入学习的团队,时间在三天到一个月不等,深入了解白族剪纸刺绣文化,从基础开始深入学习技法,最后多数都会用一到两天时间设计完成自己的作品。我们的传习所在大理市海东镇政府斜对面街道中,平时也会有游客进入传习所,或参观或体验或购物,我们也在着力打造传习所,希望将我们的传习所打造成海东镇的一个小网点,为大理的旅游事业尽一份力。

履职尽责

传播好指尖艺术

主持人:您是代表文艺界的州政协委员,在您履职期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杨亚辉:对我来说,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担当。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每一次会议我都尽可能参加,每一份报告都认真去理解,认真听取其他委员的报告,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学习去思考。作为政协委员中的年轻非遗传承人,为青年群体、为手艺人发声是我的责任,我通过撰写提案,会上发言等形式,反映社情民意。在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围绕非遗传承、文化建设、青少年团体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走访与会谈,并就年轻人传统文化复兴、传统礼仪建设、匠人精神养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持人:您的提案都有哪些?您最关注哪些领域?

杨亚辉:今年初,我提交了《关于促进非遗传承与设计师对话、搭建文创合作平台的提案》,全职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我发现非遗工作面临几大问题:一是很多传承人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现在多数传承人还在做传统的设计,虽然技艺精湛但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二是产品销售方面存在局限性,很多老师,作品出来了却卖不出去,这也是导致现在从事手工艺行业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几个建议:建议政府牵头搭建平台,促进设计师和手工艺人沟通合作。建议促成更多校企合作,比如很多高等院校就设有传承人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校园就学习到更多的关于非遗的知识,传承人也可以在校园之中寻找灵感,或者与学生合作设计新品。建议搭建文创合作平台,大理有非常多的非遗资源,也有非常优秀的文创设计,但是却没有一个集中展示与销售平台,希望能通过政府或者推荐合适企业来建成这样一个平台,线上线下齐同并进,促进行业长远发展。